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21)是一個由政府機構、國際組織、行業協會等組成的全球性組織。該組織采訪了全球170余位專家,匯總了50項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未來報告》,其主要觀點和結論如下。
一、對未來可再生能源占比的研判
對2050年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的預測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石油公司為代表的保守預測(低于15%)。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認為2030~2040年在15%以下。第二類是以國際能源署(IEA)為代表的溫和預測(25~40%)。IEA《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450ppm情景(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的可能性達到50%)預測2035年將達到27%;2DS情景(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的可能性達到80%)預測2050年達到40%。第三類是以環保組織為代表的激進預測(80~95%)。綠色和平組織認為2050年可達到80%,世界自然基金會甚至預測2050年達到95%。
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已經達到20%,其中28個國家超過30%。全球共有48個國家確定了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目標,大部分都是要實現占比翻倍或者是現在的3倍。丹麥、德國、馬來西亞已經發布了2050年目標,分別是100%、80%、24%。總體來看,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將進一步提高。
二、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與解決策略
《報告》認為,開發可再生能源,除了考慮技術本身之外,更需要關注可再生能源與現有基礎設施的融合。電網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的關鍵是應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的波動性。專家針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波動性的觀點和建議主要包括:
(一)不應單純從負面角度來認識風電“限出力”,而應看到這是實現風電更好發展的必要措施。出力控制是當今許多電網企業應對風電出力過大、負荷需求不足的普遍手段。適當采取“限出力”措施是合理的。
(二)需求側響應是未來電網企業應對波動性電源最主要、最經濟的手段之一。需求側響應包括基于價格的需求側響應和基于協議的需求側響應,前者是指用戶根據電力市場電價的變化調整用電需求,如分時電價、實時電價和尖峰電價,后者是指電網企業按照事先確定的原則控制用戶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