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1221萬千瓦,躋身世界風電裝機容量超千萬千瓦的行列,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僅2008年一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就達630萬千瓦,新增量位列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的838萬千瓦。
面對各種風電投資熱潮,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格局不會改變,客觀上需要其它能源的補充,而在可再生能源開發中,風力發電是除水能外,技術最為成熟、最具大規模開發和商業開發條件的發電方式,因此,大規模發展風電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風車下的隱憂
盡管新能源大方向看好,但短期內投資風電等項目仍要看自身實力能否持續支撐。近年來,中國一哄而上的風電投資確實存在一定盲目性。尤其是在前期各地實行的特許權項目競標中,屢次出現企業以低于生產成本的電價中標情形,以搶占風電特許權項目。甚至出現有的企業投資風電只講裝機容量,不講實際上網電量的情況。
“山東境內已多次發生多家企業在同一風場重復豎測風塔的現象,無序競爭的亂局給社會和企業帶來極大浪費。”山東魯能一位人士如是說。據了解,現在大多數風電項目是“賠本賺吆喝”。由于風電投資快速增加,致使世界風機供不應求,進而使國內外風機價格不斷上漲,加大了風電投資成本,影響了投資收益。
對風電項目不斷擴容感到不安的還有電網。一些電網人士擔憂,由于前期風場選址缺乏科學性,風機運轉缺乏穩定性,從而使上網電量忽高忽低,影響電網正常運行。目前,內蒙古和山東等地風電呈井噴式發展,但幾乎所有建設的風電場都遠離電網,接入電網具有遠距離特點,而電網接入風電能力需要經過系統規劃和論證,科學有序接入,致使電網企業的規劃建設與風電發展速度不匹配。
青島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企業投資風電項目借的是外債,預計12年后方能收回投資,而風機設計壽命只有20年。當初風機采購價格偏高,風場資源不是很好,年滿發小時數不到1500小時,比內蒙古地區普遍低一半。僅風機維修一項就欠外方近1000萬元。”
據了解,目前在山東唯一能保持多年穩定運行并盈利的是魯能長島風電廠。魯能集團1998年利用德國政府無息貸款,在山東長島縣建了9臺600千瓦的風機。由于長島風力資源得天獨厚,年滿發電約2500小時,加上當時較優惠的上網電價,基本處于盈利狀態。但對于目前國內多數風電廠來說,卻只能保持微利,甚至虧本經營。
風電上網之路
由于風電廠多建在主干電網沒延伸過去的邊疆、沿海等偏遠地區,目前主要靠企業自己來籌建輸電線路,致使風電送出相對滯后,給風電企業帶來負擔。
在山東,由于電網布局比較合理,風電場距離主線路大約10至30公里,而在新疆、內蒙古等地則要相隔上百公里,線路投資動輒要幾億元。為加快風電配套輸出線路建設,國家發改委對線路投資有優惠政策,加價0.03元/千瓦時。但因這些地區用電戶少,電網不愿投資建設,致使國家關于線路投資建設的電價加價政策難以落實。如果電網不投,只能由發電企業自己建,這必然增加風發廠的投資成本。
風力發電高價上網,還要延伸電網線路,必然給供電部門帶來一定利益沖擊。一家從事風電項目的人士表示,為風電并網的事,公司跟電業局打交道感到很費勁。公司曾想委托地方電業局建設,由公司負責維護,但電業局不愿意。由于供電線路一般由風電企業來建,管理運營比較麻煩,經濟上也大打折扣。據介紹,這家風電廠為輸出風電,在荒山偏嶺建了20多公里線路,每公里投入約50萬元。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李俊峰認為,風電是一種間歇性電源,會降低電網負荷預測精度,從而影響電網的調度和運行方式,還影響電網的頻率控制、電壓調整、電網的潮流分布、電網的電能質量、電網的故障水平和穩定性和電網的運行成本等,要求電網企業全額收購風電的上網電量存在相當大的技術和管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