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我省全面適應、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有效聚集各類創新要素,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營造更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戰略為引領,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數據為抓手,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和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現代服務業、公共安全等領域為重點,堅持市場主導、創新驅動、重點突破、引領發展,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攻堅戰,積極推進優勢產業鏈培育行動,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大力培育骨干企業,聚焦創新經濟新業態,培育發展新動能,引領產業向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形成一批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二、基本原則
(一)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對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主體。有效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二)自主創新與開放共享相結合。在強化自主創新的同時,匯聚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提高創新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合作創新與開放共享創新,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實現突破。充分利用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強對內對外開放合作,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三)重點突破與整體提升相結合。統籌規劃,集聚要素,集中力量,率先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上接特色優勢產業、下延終端消費市場,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輻射帶動作用的產業鏈,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四)骨干企業引領與促進產業聚集相結合。發揮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強化配套企業集聚,實現重點領域突破發展。依托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以產業價值鏈為中心,完善產業鏈條,增強配套能力,推進產業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水平和聚集能力。
(五)發展新興產業與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新技術、新工藝向傳統產業各領域和環節滲透,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發展,構建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聯動發展的格局。依托科技創新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新供給提供新服務,培育新消費滿足新需求,使新興產業成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補短板”的重要內容。
三、發展目標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帶動作用強的骨干企業,創建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引領產業升級的新興產業集群。到2020年,培育發展100戶骨干企業,力爭打造50條百億元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6%,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引領產業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一)打造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創建10個國家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00個省級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檢測驗證服務平臺,10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依托骨干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創建300家眾創空間。
(二)做強優勢產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優勢行業打造50條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市場需求前景廣、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的百億元產業鏈。到2020年,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和智能制造成為全省支柱產業,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產業成為全省先導產業,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和現代服務業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壯大骨干企業。整合資源,動態扶持,培育100家技術先進、行業領先、競爭優勢明顯的骨干企業,支持其盡快進入國內同行業優勢企業行列,帶動一批協同合作、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
(四)促進產業聚集。加快金昌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和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15個特色鮮明、產業鏈完善、引領帶動作用強的國家級和省級產業聚集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聚集發展。
第三章 重點領域及產業發展路線
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和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現代服務業和公共安全等領域為重點,加大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依托骨干企業,挖掘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明確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路線,開展優勢產業鏈培育行動,延伸拓展產業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一、新材料
依托我省原材料產業的基礎和優勢,以蘭州石化、金川公司、白銀公司、甘肅稀土公司、酒鋼集團等大型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為重點,加大新產品研發和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延伸拓展產業鏈,完善優化產業配套,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加大新材料技術攻關和研發,加快產業化步伐,大力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端結構材料等新材料,拓展新材料應用領域,把新材料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
(一)有色金屬新材料。圍繞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推進金昌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重點發展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鎳銅鈷及氧化物粉體材料,鎳鈷高純金屬、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等鎳鈷新材料;開發高檔電解銅箔、高強高導銅合金線材、精密銅/鎳合金加工材、高性能特種銅管銅材、新型銅基電工材料等;發展高純硫酸銅、微晶磷銅球等高端電鍍材料;開發貴金屬醫藥中間體、高純貴金屬、貴金屬粉體材料以及貴金屬催化劑等系列產品,形成以鎳鈷銅為主的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