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我國風電業的繁榮景象引發了國外、海外等著名的風電公司、葉片制造公司、風電場論證機構、培訓機構、測試機構、設計機構以及模具制造、機電配套企業等也紛紛登陸。進入天津地區的有全球著名葉片制造企業Vestas、Lm、Suzlon、Eulking、Nordex等及生產丙烯腈泡沫板的瑞士格瑞特公司。進入江蘇太倉的有加拿大紅楓模具公司、以生產風機葉片著稱的美國TPI公司在太倉的泰鵬公司。早幾年進入江蘇昆山,以生產PVC泡沫結構板在全球風電行業著稱的瑞典DIAB公司,及時趕上了中國風電市場的大好機遇。他們在推進風葉用PVC結構泡沫板同時,積極幫助風葉制造企業掌握兆瓦級葉片抽真空灌注新工藝,使企業在獲得新技術和降低生產成本方面得到了實惠。目前,DIAB公司的PVC泡沫結構板在國內市場占有半壁江山。此外,頻繁接觸我國風電公司的國外設計公司有荷蘭CTC和德國Aerodyn公司。
圍繞著國內兆瓦級風機葉片的開發,國內的相關企業也大膽探索,積極參于,在葉片設計方面有沈陽大學風機研究所、保定華翼風電葉片研發公司等;在模具制造上,北京恒吉星復合材料開發中心率先在國內第一個接受兆瓦級模具制作任務,至今已為國內行業完成了七套環氧模具。這兩年,兆瓦級葉片紛紛上馬,對抽真空輔助用材料的需求量加大。過去,這些材料主要靠進口。浙江瑞洋高科復合材料公司早在數年前積極組織研發抽真空材料,并出口國外,在取到大量經驗后,瑞洋公司大力投放國內市場,為企業解決急需,降低生產成本作出了努力。
四、抓住機遇,集成創新,迎接我國風電大規模開發時期
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場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國內可開發利用的陸上風能儲量有2.53億KW,另外,近??砷_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KW,共計約10億KW。國內風能資源主要是三北地區和東南沿海,這是我國具備大規格發展風電的前提條件;據有關研究預測,我國風能僅次于俄羅斯和美國,居世界和第三位。對這一個風電業的“大蛋糕”,國內風電業必須走一條相互合作、集成創新之路。
從我們調查情況看,為適應即將到來的全球和全國風電形勢,我們必須認識到也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機遇到來。當前葉片廠與主機廠“一窩峰”的暴增將是一大隱患,有些企業根本不具備生產葉片的能力和條件,特別反映在一些暴發的從農村鄉鎮轉制出來的私營企業,對上風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這些財主認為,他們有錢,沒有辦不到的事情。聽說一支葉片能賺大錢的“神話”,憑著“英雄氣概”把風電熱當炒股來盤算。這種公司不要說技術平臺,技術人員也是風毛麟角。一些國外公司與這些企業接觸后,竟想不到中國的民營企業心中無數,卻有如此大的膽氣。有資料報告,80年代以來,全球因經營不善甚至“陣亡”的葉片廠近30家。我們應該想到,風電技術涵蓋了多學科專業領域。在此以前,上海、江蘇一些民營企業在經過深入的調查后,感到這種技術領域和其企業本身的現有技術狀況嚴重不對稱后而自動退出。
第二個問題是葉片的設計,我國目前一些企業的制造技術主要靠購買國外的技術及生產許可證,但國外的技術是依據他們那里風場的工況來進行設計的。我國東南沿海風場區所面臨的工況是多臺風地區,所以照搬國外的設計,這些風電站要維持20年的運轉期壽命就非常不容易。其次是葉片的成本及材料選擇,國外的經驗對1兆瓦以下的葉片其基體材料選用不飽和樹脂,1兆瓦以上的國外大都采用環氧樹脂。從目前國內兆瓦級葉片制造企業的情況看,環氧樹脂全來自進口,且“奇貨可居”,嚴重影響生產進程,但國內一些環氧樹脂企業又缺少經驗和應用數據。因此,一些風葉廠只得依賴進口樹脂,采用環氧基的企業已面臨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據國外資料報導,1.5兆瓦采用環氧基玻纖材料的單支葉片為5200kg,采用環氧乙烯基脂和不飽和樹脂基為5800kg,兩種材質相差600kg。國外兆瓦級葉片已開發20年,其增強材料仍然以玻璃纖維為主,而未采用碳纖維,考慮的是成本和市場。好的東西,市場不接受等于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