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3)在北京如約召開。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年度最大的盛會之一,這場由百余名演講嘉賓和數千名國內外參會代表共同參與的風能盛會,再次登陸北京,聚焦中國能源革命的未來。
本屆大會以“構筑全球穩定供應鏈 共建能源轉型新未來”為主題,將歷時四天,包括開幕式、主旨發言、高峰對話、創新劇場以及關于“全球風電產業布局及供應鏈安全”“雙碳時代下的風電技術發展前景”“國際風電市場發展動態及投資機會”“風電機組可靠性論壇”等不同主題的21個分論壇。
10月17日下午,在“2023中小型風能設備行業發展交流會”論壇上,上海致遠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部長黃賢旭發表了題目為《雙碳目標下中小型風能設備市場持續探索》的主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雙碳目標下中小型風能設備市場持續探索》,今天以此為契機,希望為市場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
分為三部分:雙碳背景、市場前景、具體的問題和探索。
雙碳背景在2020年的時候習主席在聯合國提出3060目標,當時提出目標是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裝機量達到12億千瓦,主要是集中式風電、光伏。但是話說回來,目前風電和光伏需要資源很多,也需要很大的面積,要有相當的風速可以去建,適合這樣的場景起碼是在戈壁、荒漠、海上。
實現雙碳目標,我有一個比喻,咱們這邊有一個瓶子,想把它裝滿還是放一些大石頭進去,但是要裝滿還是要有沙子。分布式光伏和中小風電就是沙子,如果沒有沙子,瓶子是永遠無法裝滿的,沒有分布式光伏,我相信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
分布式風電市場前景,如果沒有這部分的力量,我相信雙碳目標很難實現。我們覺得分布式風電有很大市場前景,接下來講一下我具體的看法,一是大風電要遠離人群在戈壁荒漠,中小風電離人群比較近;二是大風電高度在100米以上,小風電塔高一般在30-50米左右,從高度上來講離大風電是有差異化的。
小風電本身土地利用面積非常小,田間地頭、工廠、工業園區都可以用到,把之前已經批好的工業用地,閑置的土地篩選出來,所以它對土地資源是高效的利用。
另外是我們風電輸出電壓400V,直接接入負載,省去變壓器并網成本相對更低,所以就近消納,如果有綠電也可以二次上網。占地面積比較小,與光伏相比大概是十分之一,100千瓦不到100平米,光伏應該是1000平米以上。噪音也比較低,高度也比較低。
我們的施工在一兩個月左右,大風電、大光伏基地至少是一年半,從施工的周期來說也有一定的優勢。小風電更加適合做風光補,比如大集中式光伏想建大風電土地資源有限,如果在大的光伏場站周圍找一些小的土地,我相信還是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中小風電比大風電有一定的優勢。
說到優勢,接下來是我們對風電事業存在擔憂,按道理這么好的業務為什么做不起來?肯定是有它的原因。在事業上有兩大攔路虎,造成目前的事業青黃不接。
第一個是審批流程,現在我們面臨三個問題,你是誰?從哪里來?你要干什么?我們目前中小風電業面臨到這個問題。人家會問你,誰來審批你?怎么審批你?要審批什么?如果你說我們是風電,領導說你就按照大風電來。如果按照大風電來,目前會審批到省級單位,風電可以審批到地市。對于這部分的審批成本花費的比較高,對于大風電來說有幾百兆瓦,有足夠的資源資金支撐。
對于中小風電是幾千瓦,你去花這么長時間和這么多的成本做審批是不值得的,相當多的業主和客戶,本身經濟性不好,再加上做審批,花那么多的時間和成本,經濟性就沒有了。
所以政策還是政策,如果有明確的政策和審批流程,告訴我們怎么做。我相信對于市場的指導作用是巨大的,具體怎么做呢?第一點是不需要大電的審批流程,因為它的審批對于我們來說是巨大的負擔,做十千瓦也按照100兆瓦審批是不利的,而且我的高度比它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比較輕,還要審批資源和噪音。
相對應業務有長足的發展,第一點是要讓中小風機和大風機結合起來,什么是大風機?功率定一下都可以,只要明確什么是中小風電,有新的東西就必須要做新的審批。有了專有的審批流程之后,業界的同仁也知道方向在哪里,接下來怎么審批。我們也可以有客觀的認識,怎么樣的審批屬于合理的審批?我相信對于事業的發展是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基礎性的作用。知道它是什么東西之后,我們的事業才是真正的開始,而不是灰色地帶。
我先分享幾個案例,之前我在青島那邊做了一個項目,也找8位領導審批,客戶單位也是很大的,領導說要不然你按照這個來審批?要不然自己建不需要審批。建完之后,我們也沒有確切的政策,如果按照小風電進行審批也沒有這個政策,有一些強勢的單位建完不批了,但是建完之后也沒有理由去拆,和地方政府關系比較好的就這么干,但是這個屬于灰色地帶。
還有一個是按照綜合能源來審批,有光伏、風電、儲能,但是話說回來,如果真正走邊界也不是一個事,基礎的事情還是定義什么是小風機,只有把這個定義好之后,接下來就是市場規律的事情。
另外是經濟性,我們公司和大部分企業經濟性是沒有辦法比的,一是制造成本高,供應鏈相對沒有那么規模化,設計也相對沒有大模型那么激進。舉一個例子塔筒的架和大風電相比差很大,同樣都是塔架,我為什么比人家貴那么多?我覺得還是規模的問題。二是施工成本,比如說我租一個吊車,一天就是一天的費用,一天吊裝1臺和10臺分攤的成本完全不同,所以規模造成施工成本的居高不下。三是風速,在三北地區、海上、郊區、荒漠不太適合小風機,適合我們的地方就是工業園區、鄉村,但是這樣的地方往往是風不好的地方,再加上高度比較低,風速就更差了,也就是說風速差發電量就差,經濟性肯定不好。
怎么解決?第一點是要產業鏈規模化,從目前的情況來說自己產業鏈其實是很難起規模化的,怎么解決?應該借鑒大風機的產業鏈,借鑒光伏產業鏈的供應鏈,比如說一些部件盡量選用大風機,因為他們本身有自己規模化產業鏈,成本也是比較低的,自己重新弄一下價格不是高一點半點,盡量借鑒他們的產品來做微小修改,來成為我們自己產品的零部件,相對會對成本降低。
更重要的一點中小風電的特點,它其實就是微風發電,不可能高風速,高風速人家不用你的。所以我們要認清一個現實,中小風機所面臨的市場就是微風市場,之前市場上說很多的微風發電,有一些是不太贊同的,風速就是4、5米,那么我們設計的風速也要面對現實,必須要適宜它的市場。比如說在4米的情況下,必須要發出滿足客戶要求的電,這樣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所以我覺得設計還要不斷的更新,也要向大風電學習,要做微風的機型,這樣才能從設計成本上解決問題。
總結一下我剛剛說的,有兩個攔路虎:一是沒有政策,沒有人給我們定義什么是中小風機,沒有人給我們制定中小風機的相應政策;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沒有設計出相適應市場的機型來,如果兩者解決潛力是巨大的,因為雙碳目標除了大風電外,小風電也是不可或缺的,瓶子如果沒有我們這個沙子是裝不滿的,所以未來是光明的,只要各位同仁一塊去推動,定義中小風機,由中小風機自己專有的審批六準,我們自己在設計上更新開發革新,我相信這個市場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謝謝。
(以上根據演講速記整理,未經演講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