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為減輕“呼吸之痛”,中國已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發布史上最嚴“大氣十條”,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目前,中央和各地地方財政已先后至少投入數百億元人民幣,用于機動車尾氣控制和油品升級等。但效果并不顯著,京津冀等地仍然不時遭遇“霾鎖連城”。
對于中國人的“心肺大患”霧霾,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重拳治理。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今后五年生態環境質量要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要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3月5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明確提出,要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氣化工程,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這是PM2.5首次出現在五年規劃中,可見政府治霾的堅定決心。
▼
內陸核電重啟無時間表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圍繞內陸核電的博弈再度燃起。湖南等代表團再次提交建議,呼吁2016年啟動內陸核電建設。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兩會期間表示,“關于在內陸建核電站,我們仍在進行深入論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目前尚無明確時間表。”白克力認為,目前為止國內運營的核電機組只有28臺,裝機容量僅為2830萬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量2%左右,發電量約占全國的3%,遠遠低于核電在全球電力供應中的比例,即使按2020年的目標,在整個電力裝機規模中占比也很小,所以我國沿海發展核電空間很大。
▼
新能源汽車享政策紅利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再次提到新能源汽車到2020年產銷累計500萬輛的目標,并鼓勵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車使用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政府工作報告也要求加快建設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共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萬輛,而2009年到2015年中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近50萬輛,按照2020年500萬輛的目標計算,未來五年年均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要達到9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成長依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充電樁也將因此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里,我國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轉型、綠色發展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