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風能協會、世界可再生能源協會、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等機構聯合舉辦2015第七屆世界非并網風電與能源大會。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醞釀進一步下調陸上風電標桿電價,以及新發布的6個電改配套文件中提出建立清潔能源優先發電制度,落實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表明國家對風電行業的引導是在打一套“組合拳”,本質上是幫助風電產業更加優化,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有利于避免“搶裝”現象
此前,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討論稿)中提出,“十三五”時期陸上風電標桿電價將逐年下調2-4分錢,從而保證實現到2020年風力發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的目標。
“雖然最終方案還未出臺,但就討論稿來說,該調價方案設計更顯現出對風電產業如何在一個較長時段內正確引導的意味。從這點上說,有別于去年底的那次調價。”一位全國風力發電技術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告訴記者。
2014年底,國家發改委宣布下調陸上風電上網標桿電價,將第一類、二類、三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下調2分錢,第四類風資源區價格維持不變。
上述專家告訴記者,那一輪電價下調引發了風電比較明顯的“搶裝”現象,從用意來說,也傾向于控制風電大基地裝機節奏,支持風能資源不太豐富的中東部地區發展低風速風電場,倡導分散式開發,合理引導風電投資。而此次討論稿,則傾向于未來5年,如何逐步提升整個陸上風電的整體競爭力。
國內某知名風電整機商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最終方案如討論稿這樣設計,明確今后每年的調價幅度,對于風電產業發展是有益的。“這樣,風電開發商包括整機商,都知道每年的成本要降到什么程度,來適應當年的電價水平,從而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在穩定投資者預期的同時,也能避免由于突然調整上網標桿電價引發的‘搶裝’現象。”該人士說。
一位風電場項目負責人則向記者表示,如果風電產業能夠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充分利用較低的融資成本,電價下調并不會帶來太大壓力。
不過,也有風電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下調電價并非提升風電產業競爭力的唯一辦法。最讓該人士感到不平的是,“火電并沒有把環境治污成本核算在內,否則,陸上風電的價格已經很低,一味下調風電電價并不公平。”
棄風損失比電價下調影響更大
世界風能學會主席Preben Maegaard在2015第七屆世界非并網風電與能源大會上說,2014年世界新增風能裝機容量52吉瓦,比2013年明顯增長,總裝機容量已達370吉瓦,而今年全世界風能總裝機容量有望增加到400吉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市場大幅增長,截至目前,中國累計風電裝機突破108吉瓦。“風電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能源,中國也成為風電投資最大的國家。中國的努力讓世界獲得了從傳統能源向新型能源發展的巨大動力。”Preben Maegaard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