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大會通過了“十三五”規劃,該規劃建議指出,推進能源革命,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引導制造業朝分工細化、緊密協作方向發展,促進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產業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
對話一:“十三五”規劃與風電可持續發展”
而“十三五”和“中國制造2025”對于風電行業來說,正是業界所關心的焦點。2015年11月19日,在2015全國大型風能設備行業年會暨產業發展論壇上,大會分別就這兩個議題的組織了“十三五”規劃與風電可持續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與企業發展論壇”兩場對話環節,與會者同嘉賓代表共同探討了相關問題。從與會者的交流當中可以看出,中國風電行業正在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并且可以預測的是風電版的“中國智造”將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成型。

對話二:
“中國制造2025與企業發展論壇”
在上午的開幕致辭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強調,中國風電行業的根基還是在設備制造上,無論是整機商還是零部件供應商都應該提高產品性能,拒絕惡性價格競爭,完善制造產業鏈,推動技術創新,使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而中國風電行業的制造也將成為“十三五”期間影響風電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秦海巖秘書長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劉琦副理事長
在我國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杜絕當初的惡性競爭,風電人在積極的預防相關不良因素的滋生所帶來的危害。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劉琦副理事長在第二場對話中提出,近期可能會有另一波惡性的價格競爭抬頭的現象,對此山東伊萊特重工有限公司牛余剛總經理強調,中國風電行業的惡性價格競爭源自對于產品的不自信,而其根源就在于對技術創新的乏力。湘電風能有限公司龍辛副總經理也表示中國制造在國外給人一種“廉價低質”的印象,并不是因為自己的風電產品質量不合格,而是中國制造一貫高要求,創新能力低所造成的低價格的惡性循環模式。對話中,其他代表卻對于這種現象并不擔心,認為風電企業認識到隨著風電的進一步發展,對設備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信息化等是企業下一步急需考慮的,也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完成轉型升級,來提高產品制造能力,而不是單單靠價格打壓。
風電產業鏈截至目前已經基本本土化,雖然在相關領域與國外存在差距,但是設備制造正在走國產化道路。中國風電行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設備制造的基礎,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馮健副總經理表示,企業在發展基礎之上,僅僅抓住“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做好“兩個協同一個保證”就會縮小差距,提高中國制造在世界的美譽度。做到整機商與零部件商相協調,做到信息和制造的協調,保證產品制造的創新可持續性。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屠運武副總經理表示,中國制造的美譽度需要培育,但是這個時間具備時效性,風電產業緊抓“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明確發展目標,完成智能升級改造。
在風電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優勢逐漸縮小,急需轉型升級的當下,“十三五”成為風電行業實施快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三五”期間,風電行業依然會面臨,棄風限電、風電價格下調壓力等一系列難題。中國中車北車風電有限公司吳樹梁總經理表示,風電制造的各個環節只要有生存發展空間,就會以質取勝,獲得利潤。除了解決風電企業生存空間小和智能制造外,進一步優化風電行業的發展政策環境也將是“十三五”期間重點解決的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秦海巖秘書長表示,棄風限電的根本原因在于體制機制的問題,如果完善配額制,使風電擁有優先發電權,那么風電行業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期。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王欣副總經理表示,在風電制造穩步提升的基礎之上,風電產業鏈做好精細嚴謹的制造理念,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優勢,不愁中國風電行業沒有一個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