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供暖等種種因素使得沈城入冬以來就空氣重度污染PM2.5指數暴表,今晨的一場飄雪和陣陣冷風終于趕走了連日的霧霾重重,壓抑憋悶了許久的城市上空都仿佛舒了一口氣,又可以暢快呼吸了,只是不知會持續多久,因為火電、燃煤供暖依然。作為風電人對風自然有一種特別的情愫,聽風絮語,感風哀樂,想這陣陣自北而來呼嘯而過的嚴風也必曾掠過哪片風機葉片,如破繭成蝶般羽化為電了吧,只是她終是如敝履般被拋棄還是被消納并網為千家萬戶帶來片片光明就不得而知了。
棄風在風電業內已是常態,今年起相關數據就在變本加厲的累加擴大,幾天前的業內預測數據更顯示今年可能有200億-300億度風電白白流失掉,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00億元,不清楚這個損失數據是如何計算的,加上設備磨損及運維費用應該不只這些。
在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家正如火如荼加快風電建設節能降耗時,在我國煤電占比仍高居75%以上時,我們選擇了棄風,只因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用電增量下降風電產能過剩嗎?絕不盡然,目前我國風電量占比還不到3%,現有電網調節能力完全可以消納應對,更多的是能源體系利益之爭,所以無論是現有風電的上網消納還是項目新建更需要的是國家層面的支持和統籌規劃,而不是讓大風刮來的財富同樣又被大風刮跑了,或各地各自為政繼續走一“窩蜂”上馬的老路,當然消納和貯存技術的提升也是必須的。
多年經濟野蠻粗礦式發展造成的高單位GDP能耗,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惡果早已顯現;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更是經濟大國對人類和社會發展進步應該自主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到“十三五”末期,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意味著“十三五”規劃展望的2020年風電2億千瓦目標將會上調至2.5億-2.8億千瓦,發展風電產業并網消納已是大勢所趨,絕不是有煤就可以任性的時代了,我們需要的是高瞻遠矚、戮力同心打造一個優質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結構,而不是躺在煤堆上繼續做美夢,煤堆上的夢境背景也該是灰色調的吧。
美國風電采購價已降至每度電2.35美分的事實證明風電產業規模良性發展成本下降是必然趨勢,我們顯然在為眼前利益而舍本逐末。我們棄的又何止是風,棄的是一個優質產業的健康發展,棄的是與發達經濟體能源接軌、并駕齊驅。。。
棄或者不棄,風依然或急或徐吹過,只是我們真正失去的遠比丟棄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