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配額制以行政手段,要求發電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這能夠促進各地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也是解決新能源發電并網消納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地區窩電和缺電并存、新能源的建設和消費不匹配、上網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是“新電改”綱領性文件中,在電力行業“亟須通過改革解決的問題”中,國務院及相關部門指出的新能源行業面臨的問題。
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改善電力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電改”的首個配套文件。
《意見》提出,各省應全額安排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用電需求優先使用清潔能源、鼓勵清潔能源與用戶直接交易、跨省輸送新能源由國家發改委協調等措施,并首次提出充分運用利益補償機制為清潔能源開拓市場空間。
“電改有望徹底打開新能源的市場化大門,未來新能源的投資規模會加大。”北京慧能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任凱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份文件鼓勵提高新能源發電的消納比例,可操作性強。另外,提出新能源并網消納要依靠市場,也意味著新能源電力市場化會率先進行。
同時亦有研究人士指出,隨著《意見》的率先公布,醞釀、修改了多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有望隨后公布。
旨在解決新能源消納
《意見》提出促進清潔能源消納、運用利益補償機制為清潔能源開拓市場空間、通過移峰填谷為清潔能源多發滿發創造有利條件三大項合計25條內容,其中,新能源的并網問題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發出來的電都要送出去根本不可能。”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甘肅項目負責人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在敦煌的10兆瓦項目是中國首個光伏并網示范項目,當時按照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要求,也要承擔起作為試點的責任。但隨著敦煌的光伏項目越來越多,敦煌項目的上網電量只有一半,一半的電量被白白浪費掉。
這是中國西部“棄水、棄風、棄光”的縮影。
此前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駐點甘肅監管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3年甘肅年棄風電量31.02 億千瓦時,占全國棄風電量的19.11%,棄風率高達20.65%;2013年甘肅省棄光電量約為3.03 億千瓦時,棄光率為13.78%。
“花了那么大的資金和經歷,將一個光伏項目建設好,電發出來了卻不能上網,投資人的利益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任凱表示,此前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上網電價較高,電網對于可再生能源的上網積極性不高,本次電改的一大意義在于明確了電網的盈利模式只是“過網費”,電網從買賣電差到變為專注于輸電,電網層面的利益問題隨之得到解決。
在《意見》中,國家發改委提出了解決新能源并網的途徑,要求各省應采取措施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在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全額安排可再生能源發電。
另外,在編制年度發電計劃時,優先預留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機組發電空間;鼓勵清潔能源發電參與市場,對于已通過直接交易等市場化方式確定的電量,可從發電計劃中扣除。鼓勵清潔能源優先與用戶直接交易,充分挖掘本地區用電潛力,最大限度消納清潔能源。
而特別是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清潔能源比重較小的地區,在統籌平衡年度電力電量時,新增用電需求優先滿足清潔能源消納,明確接受外輸電中清潔能源的比例并逐步提高,促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
在任凱看來,隨著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并網量的發展,也將對電價產生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的電價倒掛問題一直比較嚴重,從使用量上看,居民用電屬于“零售”,工商業用電屬于“批發”,但是批發價比零售價高出1~2倍,這種情況是極其不正常的。工商業存在的高電價成本問題,實際上也是由居民“隱性”買單。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電價存在大量的交叉補貼問題,而且居民電價又隨意調整。所以從后期的趨勢來看,隨著電改的推進,預計居民電價將升高,工業特別是商業的用電成本也有望降低。
此前,一位參與新電改方案討論的人士也曾表示,新電改之后全社會平均電價或將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