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序推進。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中央預算內投資用于“三農”建設的比重超過一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糧食總產量達到6.02億噸,實現“十連增”,肉蛋奶、果菜魚等農產品供應穩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提高到88.5%,新建和改造農村電網線路21.1萬公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1萬公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80萬戶,改造農村危房266萬戶。支持建設糧食收儲倉容440萬噸、農產品批發市場114個。中央對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作出全面部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編制基本完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3%,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
三是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開工重點工程20項,投資總規模3265億元,內陸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步伐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試點啟動實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出臺。中部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進展順利。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經濟發展試點有序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深入實施。區域合作和對口支援順利推進,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支持繼續加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順利實施。玉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四川蘆山和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進展順利。
四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步伐加快。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施行。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積極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扎實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完成造林面積609萬公頃。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各項指標基本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3.7%和4.36%,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48%、2.93%、3.14%、4.7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7.9%和85.8%。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交流合作。
(三)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為穩增長和調結構創造良好體制機制環境。
一是行政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國務院機構改革順利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開展,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出臺了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措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發布實施。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開始建立。
二是財稅金融改革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推開,全年減輕企業稅負超過1400億元。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600多萬戶企業受益。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擴大至全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大。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加強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等指導意見出臺。創新了企業債券品種和審批方式。
三是投資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重新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需報中央管理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60%。改進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貼息管理辦法,下放了31類點多面廣量大單項資金少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貼息項目安排權。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對民間投資36條及42項實施細則落實情況進行了第三方評估,鼓勵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和完善。
四是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推出成品油價格形成新機制,出臺了支持油品質量升級的價格政策,調整了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提高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和環保電價標準,完善核電、水電和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順利實現電煤價格并軌。
五是農村改革積極推進。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范圍擴大到105個縣(市、區)。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在7個省展開。
六是社會領域改革穩步開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28個省(區、市)啟動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多家。前兩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試點基本完成。食品藥品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