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有報道稱,中海油決策層決定收縮新能源業務,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海油新能源公司)。之后,國內各大媒體紛紛跟進欲探個究竟,但中海油宣傳部始終沒有正面表態。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間接通過中海油新能源板塊消息人士獲悉,“中海油計劃剝離除兩個煤制氣項目以外的其他新能源產業,但不會一次性剝離。應該是先把新能源上市公司剔除出去,具體的操作要看這個上市公司的正式公告。”
長期與中海油保持業務往來的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任浩寧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對中海油此次的板塊調整很失望,中海油之前在完成油氣勘探開發任務的同時,還能積極拓展新能源業務,一直給予市場很大的鼓舞。但現在傳遞出了負面的信號給市場,讓風電在中國的發展愈加撲朔迷離了。”
中海油棄守新能源 不盈利引發的業務調整
中海油自2004年起就開始涉足新能源產業,2007年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其新能源戰略的發展方向以風能發展特別是近海風能發展為重點。據記者了解,2009年中海油壟斷了20多年的海上對外合作專營權被打破,喪失了最大優勢的中海油在海上平臺上面臨著“兩桶油”的競爭壓力。因此,中海油發展新能源不失為一招好棋,提早布局新領域有助于搶占未來市場。
中海油市場定位是對的,但對應的卻是不匹配的回報。據悉,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在2012年營業收入6.5億元,盈利993萬元,這也是成立4年以來唯一的一次實現盈利。而在2011年,新能源公司虧損達3.1億元,但詳細條目中海油從未正式公布。任浩寧介紹說,中海油風電項目主要在甘肅玉門、山東威海、蒙西和海南,累計裝機量合計350兆瓦。在中海油這個動輒上千億利潤的巨頭面前,不到1000萬元的賬面盈利令新能源公司的處境頗為尷尬。
河海大學能源與電氣學院副教授趙振宙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分析說,受到政策環境、“棄風”、儲能難配套等諸多困難的阻礙,動搖了中海油管理層對風電市場的信心?!董h球時報》日前指出,中海油收縮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業務,目的之一是為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兩個煤制氣項目上。在解散中海油新能源后,這兩個煤制氣公司“晉升”為中海油二級子公司,可見中海油總部對煤制氣項目的重視。但不論中海油本意如何,新能源板塊被拋售已沒有懸念。
除了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在新能源領域發展,但投資額相比其油氣業務微乎其微。任浩寧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中石化曾試圖在新能源汽車上有所建樹,但無果而終;中石油參與過一些風電招標,力度也很小。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規劃所有關人士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大型油氣企業有錢有政策去做國家鼓勵的新能源項目,但考慮到風能項目毛利率,相關投資也是雷聲大雨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