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空中三峽,構建風電之都”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5年前就提出的戰略發展目標。截至目前,全市核準、在建以及投產的風電項目有48項,總規模達311萬千瓦,并網220萬千瓦。由于風電并網之困,這里“棄風”“窩電”現象嚴重,不少風電機組不能滿負荷運行。
同電不同價和地方政府動力不足,都導致烏蘭察布市風電場“窩電”和“棄風”現象的存在。
6月9日中午,內蒙古自治區輝騰錫勒(蒙語意思:寒冷的臺地)草原上風速為6m/s,溫度只有18℃,穿著三件上衣的牟少亮和他的8位同事一起在這里安裝風機。
時值夏日,很難想象輝騰錫勒竟如此“涼爽”。輝騰錫勒草原屬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處于西伯利亞冷高壓和蒙古氣旋流向內地的主風道,是內蒙古乃至全國的風能富集區。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省區,可利用風能占全國大陸的39%,而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的風能富集區,可利用風能占全內蒙古的25%。
牟少亮和同事們工作的地方正處于輝騰錫勒草原的山脊上,當地人稱之為“輝騰梁”。
“輝騰梁”新風機迭出
“輝騰梁”其實是根據輝騰錫勒草原的地形而得名。遠遠望去,眾多高大的風機像一只只長有3支翅膀的大鳥在不停地揮舞著,這里就是察哈爾右翼中旗輝騰錫勒風電場,也是我國建場較早、規模最大的風電場。
兩年前,來自吉林省松原市的農村青年牟少亮來到了這里。盡管要克服自然環境的種種困難,但每月能掙下四五千塊錢,這讓他很滿足。牟少亮是蒙電一家建筑公司的職工,來輝騰錫勒風電場做立桿工作。
從小喜歡吃大米的牟少亮,在這里吃面食很不習慣。但是考慮有份收入較高的工作不容易,他沒有計較,每天工作9小時。附近馬廠村的張瑞義和楊志雄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這一天看似有些輕松,“上面沒料,大螺絲不齊,不能把桿立起來。如果趕上風大也不能干。”牟少亮和同事們很想多干些活。
他們所立的風機桿有78米高,筒子直徑近6米,葉輪半徑達30米,立起來后真可謂呼呼轉動的“大風車”。這一組風機一共40臺機組。牟少亮說,如果天氣好,估計用兩個月就能完成。
牟少亮指著周圍說,這么大的區域都安裝上了風機,就連附近不遠處的卓資縣境內也常有不少工作人員在安裝。風機立柱上大唐國際卓資風電場的字樣很是明顯。
截至目前,烏蘭察布全市已安裝測風塔351座,其中察右中旗35座。今年烏蘭察布市又取得內蒙古發改委同意開展項目13個,裝機容量79.4萬千瓦。
至于未來的發展布局,按照內蒙古 “十二五”規劃要求,烏蘭察布市的風電開發將裝機610萬千瓦,用來供給蒙西電網,其中察右中旗和后旗的輝騰錫勒300萬千瓦。
風電給火電讓路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天然風能最大的省區之一。風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加上國家在發展風能方面相繼出臺多項扶持發展的政策和財政措施。多家風電廠企業正加大投入發展風電,北京奧運會中奧運村所使用的20%的電能就是直接采用的來自內蒙古輝騰錫勒的風能項目。
烏蘭察布市所有風電和火電都屬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電網(簡稱蒙西電網)。蒙西電網是獨立于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之外的局域網,這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個案。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電網(簡稱蒙東電網)已并入國家電網。
據烏蘭察布市風電開發辦公室主任郭少軍透露:從全國電網角度看,風電所占單日電量比例為1%,但是,風電在蒙西電網中的單日電量比例為24%,已趕上或超過世界上風電最發達的西班牙、荷蘭、德國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