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撤資潮涌現
一個歐洲新能源基金代表的說法也許代表了大多數投資方的態度。“之前談的新能源項目,評估起來還不錯,但是投資周期太長,歐洲總部無法承受。而一些上市公司的資金,需要短期內向股東交代的,在這樣的年景更無法再去投資。”該基金代表對記者說。
資金的謹慎以及大環境的突變,使得眾多先期進入的投資方開始冷靜。2008年年底,內蒙古一些地區已經開始清理未開工風電場。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風電場等涉及新能源項目的融資貸款問題,一些商業銀行的原則同樣是:謹慎。銀行業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看新能源項目貸款信譽資質一般分三大方面,最為重要的是股東背景。“五大能源企業、地方國有能源企業以及諸如三峽總公司等其他實力雄厚的國有股東參與,是銀行貸款部門的硬通貨。”該人士說。
除此之外,該項目在當地政府獲得的支持力度也成為銀行是否支持的主要考慮因素。“還有一個問題,要考察這個風電項目的發電有沒有上網許可證。”該銀行業人士說,這些因素都需要謹慎考慮。
在銀行開始謹慎對待風能項目之際,一些民營小資本獨力撬動項目的機會并不大。“用項目作價進行抵押貸款也難以實現。現在風電產權抵押并不成熟,從銀行比較愿意接受抵押的不動產角度,風電場所擁有的土地一般地處偏遠,并不值錢。”前述銀行人士說。
也有業界人士表示,目前的風能領域“密不透風”。“大集團綁定大集成商,從測風開始,到開發風電場再到運營,民營和外資資本基本沒有什么可介入空間。而對于叫賣風電場的人來說,讓國內的大型發電集團成為股東似乎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