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中國式”風電運維的出路在哪里?
2015-11-28
來源:風電服務商
瀏覽數:5048
“‘十三五’風電規劃還將有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從原先規劃的累計裝機2億千瓦可能提升到高于2.5億千瓦。國家發展風電的決心可見一斑。我們必須在設備質量、技術創新、后市場運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才能滿足發展需要。”9月8日,在第二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表示。
“‘十三五’風電規劃還將有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從原先規劃的累計裝機2億千瓦可能提升到高于2.5億千瓦。國家發展風電的決心可見一斑。我們必須在設備質量、技術創新、后市場運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才能滿足發展需要。”9月8日,在第二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表示。
【風電后市場風起云涌】
據了解,風電后市場指的是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后相關市場及業務,即風電設備投運后,除設備商提供質保期服務以外的所有業務及市場。在業內看來,風電的裝機只是風電項目的一部分,既是風電工程建設的終結,也是風電項目運行的開始。因此,風電項目后市場與風電設備制造同等重要。
楊校生說,隨著我國裝機容量的越來越多,風電后市場呈現出風起云涌之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風電后市場的業務中。風電后市場涵蓋了風電機組運行狀態監測、風電場智能化管理、部件維修維護、備品備件管理、機組退役與改造等方面,極大的關系到風電場二十多年全生命周期內的收益,對整個風電產業的投資回報率產生著非常重要影響。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10553萬千瓦,投運機組約8.17萬臺。與會專家表示,2014年以來,我國風電裝機不但保持了高增速,而且更加注重協調和規劃,更加講究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注重機組質量和技術創新,這是我國風電產業走向成熟的體現。
【從“救火式”修復到“預防式”保障】
未來五年,預計風電每年平均裝機容量將在2000萬千瓦以上。與之相對應的風電后市場規模也將越來越大。
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瑞卿表示,在目前裝機情況下,后市場規模估計在80億-100億的水平,每年將釋放20億左右的市場。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生產運維中心副總經理賈軼軍則稱,雖然還沒測算出具體數據,但肯定比80億-100億還要多。
然而,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風電運維產業來說,巨大的潛在市場是機會也是挑戰。
在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董萬里看來,目前的風電運維服務市場仍是“救火式”的故障修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誰家配套的誰家修;缺乏規范、沒有系統性的故障分析。
一位風電場相關負責人表示,風電設備運維分為幾個層次:事后維修—定期維修—可靠性維修—全員生產維修—狀態檢修(視情維修)—風險維修等。目前,我國風電場主要的運維策略是定期檢修和事后維修相結合的方式,即除了規定的檢修外,只有等到設備出現故障了再進行處理。“從設備運行管理角度來說,這是運維的初級階段,設備的維修工作主要集中于設備故障后。”該負責人稱。
- 閱讀上文 >> 行業利潤持續偏低風電制造商共謀良策
- 閱讀下文 >> 國網新疆電力探索新能源消納“第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