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百年制造業史的經驗與教訓
中國企業尤其是機器制造業可以追溯到100年之前,中國在一批清政府洋務運動的大臣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開始了近代機器制造業。它們的主要代表為1865年曾、李兩人奏請皇上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總局”和左宗棠在福建馬尾創建的福建船政局。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從此拉開了帷幕。中國企業從發展的開始就有官辦、官督民辦和民營的爭論。在最初創辦的那些官商合營企業中因官本贏弱,啟動資金大多來自民間,經營也基本仰賴買辦,所以強調商辦是一個潮流。可是要將企業徹底民營化,卻是洋務大臣所決然不允的。洋務大臣辦企業,一是為了“強兵”- 軍事上需要;二是為了富國 - 增加財政收入。企業一旦民營,便無法直接掌控。從文化心理來分析,千百年間,商人從來“富而不貴”,為九流之末, 跟他們一起合辦企業已是迫不得已之計,現在要鬧“獨立”,在官僚們看來自然是萬萬不行的。
而同時日本則出現了一次十分堅決地民營化。日本政府認識到國有官營弊端太大,便毅然改弦更張推行民營化。明治維新啟蒙者福者諭吉疾呼:“政府若為了富國,就認為可以做任何事情,與人民從事相同的尋常事業,甚至與人民競爭工商之成敗,其弊極矣。”曾出任日本政府首相的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則闡述說,日本政府創辦各種企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示以實利,以誘人民”,當這些工礦企業在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以及培養技術工人方面完成了歷史使命后,政府就應該把這些官營企業售給民間商社。
在過去130年間,也就是從晚清洋務運動至今,中國商業界的發展竟是如此驚人的一至。在當今的中國經濟界,一個經常被討論卻難以解答的課題是:國營壟斷資本的日益龐大,對中國未來意味著什么?未來很難被準確地預測。不過,歷史卻能夠以自己的方式給出某些啟示。在清代末年,正是國營資本與民營資本的一次激烈博弈,最終導至了帝國的覆滅。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集團則顯然給國家治理帶來重大的負面效應。
我們從我國百年發展史和國外的經驗,得出以下結論:
在競爭性行業應“國退民進”,當前正值國際金融危機之際,國家正在推行“保增長、調結構”。調整好風電行業的結構。國有資本不要與民爭利。
民營企業要利用風能發展的大好時機,搞好經營、抓好質量、開拓市場、創新發展,在風能行業占有一席之地。
2.風起云涌的風電制造業的5年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股可再生能源發展熱潮,尤其是風能工業,出現了井噴現象。自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公布實施以來,風能工業每年都以100%意識以上的增長速度向前發展。但是仍有一些問題困擾風能業界。本文對其中一些問題提出個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