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聯新能源商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將于2014年6月7~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圖為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
以下是文字實錄:
張國寶:尊敬的黃小詳副主席,各位來賓早上好!今天是周末,天氣也難得得好,大家都來踴躍參加新能源論壇,充分表明大家對新能源發展的關注。但是國際上的光伏市場卻不像今天天氣一樣晴朗?,F在美國和歐盟又在對中國光伏電池板進行反補貼的制裁,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大國,在新能源領域近幾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是荊棘叢生。
剛才前面幾位發言的同志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每每想到這些,我們心中都感到很沉重。最近我參加了一次和美國的電話會議,其中提到了美國叫索拉CT還有(桑·愛蒂森)公司,他們在利用金融工具發展光伏,因為我不是搞金融的,這方面知識很欠缺,似懂非懂,所以會后我就請教了很多的同志,大家給了我很多好的答案,使我這個外行也懂了很多,從我這個外行來看,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我們搞光伏發電站,有基建、補貼,也有發出來的電和電網公司的購電合同,包括電價和期限,對于投資者來講,可能對基建、補貼有不確定性,也不了解,但是對于購電合同確定的購電年限和價格,這個現金流是比較確定的,他也看得很清楚。
所以這個金融工具就把不大可確定性的基建和補貼,和后面能夠比較確定的現金流,就是購電合同分開,把比較能夠確定的現金流綁到這個金融工具上進行融資或者上市,保證投資者在未來的若干年當中有固定的回報。這種金融工具對于像社保基金一些投資來講,它就有一定的吸引力。
他們查了查漢能網站上也有這方面的報道,說明你們已經關注這件事情,所以這個對我很有啟發。5月下旬我到新疆參觀了哈密和吐魯番幾個可再生能源項目,哈密地區自然條件很惡劣,年降雨量只有33毫米,而蒸發量高達3300毫米,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非常不利,但確實發展風電、太陽能的好地方,哈密地區的風能和太陽能有相當規模,已經建成了哈密到鄭州正負800千瓦特高壓電路,已經具備了與火電打捆向華北地區送電的能力,但是現在這個線路雖然建成了,但是配套火電廠還在建設當中,還沒有建成。
為了配合疆電外送,在哈密地區一共規劃建設了660萬千瓦的火電,600萬千瓦的風電,120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現在都在建設當中。目前哈密已經并網的風力發電有270萬千瓦,在建有800萬千瓦,并網的光伏發電64萬千瓦,在建的有125萬千瓦,可以預見,哈密地區很快就將形成一個1000萬千瓦以上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根據當地同志的介紹,在哈密的三塘湖地區有一個華能投資樂觀風力發電廠,年發電小時數竟然能夠達到4400多小時,幾乎快要接近火力發電小時數,哈密地區風電發電平均2900小時,說明這個地區發電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吐魯番一共規劃8.7平方公里,屋頂全部裝上太陽能電池板,規劃1.37萬千瓦,現在已經并網是0.8萬千瓦,由國電能源公司承建,并且按照微網來運行。上網電價當時定的價格是每千瓦時1.09元,居民用電價格按低于當地電價兩分錢計記,每度電0.56元,因為當地電價是0.58元,用在自己屋頂上就是0.56元,這個模式跟我原來想象的還不太一樣,原來我想像德國鼓勵老百姓自己投資在屋頂上建,但是那個地方老百姓拿不出錢,還是由能源公司拿錢,對當地老百姓優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