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本報記者在以“網聯未來能源時代”為主題的“2015珠海智能電網大會暨中國(珠海)國際智能電網展覽會”上,針對智能電網產業最新發展趨勢,能源互聯網建設等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副主任吳添榮。
記者:近年來,智能電網作為能源業界的熱點話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發展智能電網當前面臨哪些新的形勢,又有哪些特殊的意義?
吳添榮:智能電網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這個話題是由歐美國家首先提出的,到2009年國內才開始探討,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智能電網的理解正不斷深化。歐美國家提出的智能電網實際上是比較簡單的概念,只是在供電側、用戶側進行信息的交流與互動。另外,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能源分布、電力負荷情況不同,因此我國提出的智能電網概念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
2010年,國家電網公司首先提出了“堅強智能電網”的概念,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意見》。把智能電網的內涵延伸到了發電、輸電、配電、供電以及調度等領域的智能化發展。
當前,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均已多樣化,尤其是風電與太陽能發展迅速。到2020年,我國規劃清潔能源比例要占15%。這要求我們的電網要對這種分散式、不穩定的電源用一種智能化的處理手段來消化、接納并網。同時,在用電側也出現了電動汽車與儲能等新變化。這些都是配合能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這就要求我們供電也要實現智能化,更合理的調節峰谷,建設穩定的電網,進而從技術上為全球能源互聯網打下基礎。
當然,智能電網的發展目前也需要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儲能電價方面就需政府、企業、用戶等方面共同推進。受益于智能電網發展,我們今后可能出現顛覆傳統思維的全民發電、全民儲電,把資源最有效的利用起來。尤其是對不易架線的偏遠地區,可能除了自發自儲自用,還會出現更換電池電源等方式。
記者:能源互聯網已被業界認為是能源變革的標志性技術之一。通過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以電力系統為核心和紐帶,加快實現橫向多源互補,其目的就是建成能源與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利用體系。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吳添榮:從全球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能源互聯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將會進一步促進能源行業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和完善,從而實現能源的清潔、高效、安全、便捷、可持續利用。
眾所周知,赤道地區的光能與北極地區的風能都相當豐富。雖然目前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政治上來說,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都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并不一定提出這一概念就要在3到5年內完成,而是要提出這一概念引來各國能源界的關注與響應,讓各國在各種國際大會上進行思考與探討,一起研究這一事情,最終實現突破。
目前,從技術上來說,如果建設長達3000公里的特高壓輸電線路,無論線損還是成本都過高。但技術在不斷發展,過去我們也曾認為特高壓是得不償失的,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劇增,我國的特高壓電網也已初具規模,并且進入到大規??焖侔l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