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地建設成果顯著。市區聯手共同培育了閔行、浦東、奉賢等區域的一批新能源產業基地,其中:閔行區建設浦江高科技園“太陽谷”、紫竹新能源產業研發基地,浦東建設張江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研發制造基地、臨港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奉賢、金山、青浦等區也積極招商引資。理想能源、納鋒新能源、吉富通用、漢虹等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尚德、晶澳、中電等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華銳風電、華儀風電和西門子風電,林洋公司逆變器和流體釩電池等項目在各新能源基地落戶并形成了產業規模。
4.示范應用率先起步。太陽能電池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要場館、虹橋交通樞紐等得到大規模應用。3兆瓦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在東海大橋示范運行。20千瓦/40千瓦時釩電池儲能系統在崇明前衛村示范運行,航天電源磷酸鐵鋰電池率先進入軌道交通領域示范應用。
上海新能源產業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瓶頸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自主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太陽能核心裝備目前仍主要依靠進口,大型風機的自主設計制造剛剛起步,核電關鍵設計技術和控制系統的本土化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二是國內外龍頭企業有待進一步集聚。目前國內已經涌現出了一批知名企業,盡管一些龍頭企業增加了對上海的投資,利用上海綜合優勢,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但公司總部大都仍在外地。三是總集成總承包有待進一步培育。目前上海新能源企業主要從事整機和零部件的制造,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商務成本不斷上升,需要上海企業拓展融合項目投資、研發設計、產品制造、運輸安裝和運行維護的業務領域。
二、“十二五”發展環境和趨勢
1.加快發展新能源已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主要潮流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嚴重,能源的供需矛盾愈演愈烈,由此產生的危機不斷加劇。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類能源仍然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主要形式。在過去100多年里發達國家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能源資源,實現了工業化;當前,發展中國家正在步入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必然持續增加(見表1),給全球能源供應體系增加了巨大壓力,化石類能源的儲采比正在大幅下降,化石類能源消費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發生的頻度明顯增加,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
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因此,發展新能源、打造低碳經濟、注重綠色發展成了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主要潮流之一,也是各國戰略競爭的一個焦點。特別是為了應對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和近兩年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將發展新能源作為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應對危機、振興經濟的重要舉措。
2.發展新能源已成為當今名國國際政治、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當前,世界各國在發展新能源,推進低碳經濟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斥巨資投入新能源發展。2009年2月美國通過的《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將開發新能源、節能增效和應對氣候變暖等作為核心內容,開發新能源相關的投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支持電網改造、建設智能電網,力爭到2030年縮減35%以上的石油消費。2009年7月英國政府也公布了新的制造業發展戰略,提出了“低碳工業戰略”和“國際市場戰略”,明確優先扶持核電、可再生能源及清潔汽車產業發展,到2020年英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將達1000億英鎊。同年4月日本公布了經濟刺激計劃,投資的核心內容是新能源,投資規模達1.6萬億日元(合160億美元),目標到2020年日本太陽能利用達到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二是組織編寫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由能源科學需求、能源科學任務、能源技術選擇、研發計劃、政策與資源保障等要素組成,十多年來得到廣泛應用。目前,主要經濟體都已制定了路線圖,用于指導本國能源發展的科學規劃、預測以及能源政策的制定。如澳大利亞和歐盟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路線圖,美、英、法、日、加、瑞士、韓國、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國的第四代核能系統技術路線圖,日本的2030年能源戰略技術路線圖和2100年能源戰略科技路線圖,澳大利亞的二氧化碳捕獲技術和儲存研發與示范科技路線圖。我國科技部和科學院、工程院等也已組織開展到2050年的能源科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