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同地質環境下的優選接地工藝
3.1 高山地區的地網制作工藝
一般高山地區都是地網制作的難點,本文采用的是造井接地的方法;(主要針對巖石層面)
高山一般多巖石,在巖石上做地網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地表土層下采用鉆孔方式打孔φ200*2000~3000mm(視環境而定),底部采用爆破方式搗碎地層巖石形成縫隙,澆注填充劑垂直放入非金屬接地體(燒結型),之后加入高分子降阻劑后適當加水,在加水下沉3~4小時后加入無水狀態的高分子降阻劑和適量填充劑后在距地表土層800mm 處夯實,至此垂直接地體敷設完畢,開始敷設水平接地網;水平地網采用35平方以上銅纜撥皮后適當涂刷導電膠并在距地表500mm 處做水平地網線槽,線槽寬為200mm ,在線槽上施放無水狀態高分子降阻劑和適量填充劑將刷好導電膠的電纜按照網格形狀敷設好后埋土夯實;接地網的接地距離可以按照1.5×1.5/3.0×3.0m的距離敷設,每個十字型交叉點作為一個垂直接地體的連接點,最后把地網表層用細土填埋。
3.2 鹽堿風化石等地質條件下的地網制作
鹽堿地區的土壤中含有較高的腐蝕性物質,所以在一般這種環境下是不采用金屬材料作為接地體的,非金屬材料非常適合在這里使用,這里介紹膨脹石墨體在鹽堿風化石地質的埋植方法。風化石類的地質條件一類主要是由完全是風化石,另一類是由風化石和巨大花崗石混合物組成,土壤電阻率都在2000Ω.m 以上,在這樣的條件下制作地網是非常困難的,工人施工難度陡然增大,有很多同行對此望而卻步。
在這里給大家介紹改善施工難度的方法,在施工前把要開挖澆灌充足的水,由于風化石組織結構較疏松,水分能滲透風化石內部當中,最好讓其泡12小時以上,這時風化石強度只相當于沙子被壓實的狀態,很容易施工的,這時在挖深1.2m 寬0.2m 的溝槽,如遇到巨大花崗石可繞過其安裝,這時在安裝膨脹石墨接地體水平放置,外面包裹填充劑,接地體之間用扁鋼連接,節點防腐處理,只需十數塊膨脹石墨接地體就可達到技術要求。注意回填土最好使用細黑土,如無條件也可使用挖出來的風化石,但一定要注意在剛回填的時候不要用大塊的風化石,盡量用細小的風化石土,一定要分層夯實。
還有一類情況是土壤表面為10cm 厚的黑土,而在黑土下面完全是顆粒差不多的大小的鐵板砂,這是制作地網非常頭痛的事,把表層的黑土去掉,挖開下面的鐵板砂,每個接地極挖1.5m 深的坑,這時每個坑由于鐵板砂的松散性很容易塌方的,如有擋板擋住周圍的鐵板砂最好,若無有擋板把坑挖的大一些即可,這時在坑的底部垂直于地面打一根長1.5~2m 直徑φ30mm 的鍍鋅鐵管,在松散的鐵板砂上施工是很容易的,在在安裝好的鐵管上垂直連接膨脹石墨接地體,在距地表0.5m 處作橫向扁鐵連接,十字交叉點想互連接,節點防腐處理,直接回填鐵板砂即可,接電阻值都可滿足使用要求。
3.3 特殊環境下的接地體制作
在一些海邊會一些特殊的接地需要,這是可以采用非金屬接地棒制作活動的接地裝置,由于非金屬接地體具有較高的抗腐蝕性所以非常適合在海邊使用,從使用效果看,膨脹形非金屬石墨體在浸入海水完全吸水后,比角鋼放置海水中的效果高7倍。一只角鋼放置海水中20m 的電阻是7~8Ω ,膨脹石墨的接地電阻達到0.6~1.0Ω 。
3.4 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案
通常,防雷接地的接地電阻是10Ω ,實際上有弱電設備的感應防雷都要求4Ω 或1Ω 的接地電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土壤電阻率是隨季節變化的,規范所要求的接地電阻只是接地電阻的最大許可值,而實際地網的接地電阻應該是:
R = Rmax/ω
式中: Rmax 為接地電阻最大值,即前述的10Ω、4Ω或1Ω; ω是季節因數,根據地區和工程性質取值,常用值為1.45 。因此,對應前述的10Ω、4Ω、1Ω ,接地電阻實際應是6.9Ω、2.75Ω、0.65Ω。按此電阻施工的地網才是合乎規范要求的,在土壤電阻率最高時(常為冬季) 也能滿足設計要求。接地工程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周圍環境對工程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脫離了工程所在地的具體情況設計接地工程是不可行的,設計的優劣取決于對當地土壤環境的諸多因素的綜合考慮。土壤電阻率、土層結構、含水情況、季節因數、氣候和可施工面積等因素都會影響接地網的形狀、大小、工藝材料的選擇。
4.接地系統的防腐
接地網的防腐處理是直接影響地網接地效果和有效接地壽命的關鍵,接地網的防腐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1)接地體材料選擇;
2)地質條件因素;
3)采用的防腐措施。
4.1 不同的接地材料有效的抗腐蝕能力也不同,從理論上講,多數有色金屬如銅、鋁、鉛、鋅都具有較好的抗腐蝕能力,其中銅和鉛在接地材料中用得較多。但是直接用有色金屬作接地體也有不足之處。其一價格昂貴,成本提高;其二鋼性不夠,施工困難。解決剛性不夠的唯一方法又得增大截面積。據計算,接地體的直徑增加30%,截面積可增大70%;直徑增加50%,截面積可增加125%,也就是要多耗70%~125%的有色金屬。這無疑又使一次性投入成本成倍地增加。有資料報道,美國等地大都采用銅作接地體,雖然使用壽命提高了1~2倍,但成本卻增加了5~6倍。(主要使用銅包鋼接地棒)所以在一般環境下非金屬接地材料是最好的金屬材料替代品。銅包鋼這種新型產品有很多生產商說其產品防腐等性能優良。這樣就有一些疑問:
其一是防腐的問題,在銅包鋼施工的過程中,產品是垂直于地面打進土壤中的,大家都知道銅是較軟的,而土壤中的情況又千差萬別的,銅包鋼進入土壤中,表面的銅很容易被劃傷的,劃傷后的產品會露出內部的鋼鐵的,二種不同的金屬在土壤中會加速其腐蝕的,不知道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其二是銅包鋼接地電阻值的問題,銅包鋼是一節一節相互連接的,每節之間的連接用的是連接器,連接器的直徑要比銅包鋼產品直徑大,這時第一節打入地面后,打入第二節由于連接器的直徑比銅包鋼產品直徑大,第二節以上的產品是不會與土壤接觸的,至少不會完全接觸的,接觸的是連接器,這對接地電阻值是有影響的。其三是銅包鋼本身電阻的問題,國內銅包鋼的生產廠家是采用鋼桿穿入銅管中,然后拉長銅管,讓其管徑縮小使其附在鋼桿上,為了讓鋼桿順利地穿入銅管當中,生產過程中會在鋼桿的外壁和銅管的內壁涂抹大量的潤滑油,拉伸銅管后大部分潤滑油被擠出。但是還是有少量的潤滑油殘存在里面的,而這點殘存會在鋼桿與銅管之間形成很薄的油膜,這層油膜是絕緣的同時油也會分解成酸性物質從內部腐蝕鋼棒,所以既影響本身的電阻又影響故障電流順利地通過它散流到土壤中。
4.2 地質條件決定所選用的接地材料:離子接地棒適合在城市不具備施工空間的地方使用,例如城市建筑群等;而對于山地條件則比較適合使用非金屬接地棒,由于在山野離子棒自身的吸水性并不能滿足自身穩定接地電阻的需要常常需要增加鹽類,而巖石環境又是失水環境,所以這種環境下就應該選用吸水性好的有具有較高強度的非金屬接地棒作為接地體,同時在野外也要考慮使用離子接地棒的可能的丟失問題;在一般土壤環境比較適合使用壓制的非金屬接地體,和金屬接地體,所以根據環境不同采用不同的材料作為接地體也是延長有效接地壽命的方法;
4.3 采用不同的接地保護方法也是關鍵的問題,對于金屬材料的地網往往采用犧牲陽極陰極保護法是一種電化學保護方法,就是將被保護金屬和一種可以提供陰極保護電流的金屬或合金(即陽極)相連,使被保護體極化以降低腐蝕速率的方法。在被保護金屬與犧牲陽級所形成的大地電池中,被保護金屬體為陰極,犧牲陽極的電位往往負于被保護金屬體的電位值,在保護電池中是陽極,被腐蝕消耗,故稱之為“犧牲”陽極,從而達到對陰極(被保護金屬體)保護的目的。這里所常用的“犧牲陽極”的材料通常是高純鎂及鎂合金、高純鋅及鋅合金、鋁合金等。
4.4 犧牲陽極陰極保護法,在我國常用于長距離的地下輸油管道的防腐技術中,近幾年也有引進用于變電站的接地網的防腐技術中。由于此種方法需要每隔數年開挖檢查,對“犧牲”的陽極要進行更換,故在電力系統中的推廣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5.結束語
把接地作好是很關鍵的一件事,這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不同的條件下選用適合本地區的接地材料,在有限的資金情況下,作好一個合格的地網不僅要考慮資金的因素更要考慮性能因素,比如使用金屬材料的傳統接地,在工程造價上可能不會太高的,但是它的使用壽命短,使用非金屬接地體要比金屬材料的傳統接地高一些,但其使用壽命要比傳統接地的壽命高出好幾倍,根據其壽命傳統接地平均每年造價不低于3~4千元,而非金屬接地體根據其壽命平均每年造價不高于3~4百元,這還不包括因地網不合格改造的的工程費用,這些都是應該在選擇接地材料時加以考慮的。在現代隨著微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它對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有一個很小的流涌就可以使設備損壞,人們對接地系統的重視程度也逐步提高,接地作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設備能否正常運行,是否有安全隱患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