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新能源產業基地發展與跨國企業CEO張北論壇上,中國電科院新能源所所長王勝偉和IBM大中華區能源與公用事業的孫福杰博士分別提到了一個文字問題——那就是,我們現在投資建設的風電發電基地應該叫做風電廠還是風電場。
這個看似不重要的字眼紛爭,實際上關系到的是一種認識觀念和產業模式。
這個概念實際上來源于國外,最初,國外將風電發電基地稱為WindFarm,具體的定義也非常簡單,就是“一群風機”。由于Fram含有“農場”之意,因此被翻譯為風電場。
孫福杰博士帶來的幻燈片中,則將風電發電基地的英文名稱改為了WindPlant,Plant的主要含義中有一條是“工廠、車間”。而“WindPlant”和“WindPowerPlant”已經被普遍應用于國外風電領域。他認為,通過目前IBM以及行業內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來看,風電廠這個詞更能體現現代風電發展的實質。
風電場一詞難免讓人想起具有異國風情的丹麥風車。事實上,風車在歐洲誕生于12世紀末。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技術是由參加了十字軍東征的士兵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帶回來的,這種風車長期被應用于磨碎谷物,確實非常契合“農場”的含義。
早起的風力發電由于技術不成熟,單臺風車發電量有限,且難以規模利用,始終給人一種單兵作戰的感覺,似乎一點沒有工業文明的企業,真的像是古老的手工磨坊的傳承。被理解為風電場確實恰如其分。
王勝偉指出,現代風機早已實現了機器間的聯網,并在逐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等高科技工業的特點。風力發電技術完全是一門獨立的、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工業技術,不應該再被簡單定義為“一群風機”。
從風電場到風電廠,只是一個字的改變,但是這標志著風電行業已經告別了初級起步階段,最初的工作原理已經發展成熟,目前人們則主要致力于提高風機的工作效率和穩定性能上,這已經是嚴格的工業領域范疇。
還有一個標志是主要依靠的因素。早起的風電技術是靠天吃飯,風機要有風才能動,人們無法預期能從中提取多少風能,又有多少風能能夠轉化為實際應用,甚至隨時都有停轉的可能。但現在的風機發展,已經轉變為靠技術謀發展。風級不是很高的微風也能夠利用;高層、中層、底層風可以分情況進行利用;風能的利用率愈趨穩定……這些特點無一例外地表明,風不再只是一種無法控制的天氣,而成為一種可以被充分利用的能源。
風車的技術最初確實來源于農業生產用的風車。這一字之變,似乎也在提醒人們,去利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來改造傳統農業,或者從傳統農業中汲取可利用的點子或基礎技能,將其轉化為更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具有科技含量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