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選址人員最好先到項目現場進行一次實地考察,對比手里的資料是否與現場地貌相吻合,如發現誤差需要及時調整。在計算機模型上定義地表粗糙度之后還要進行反復校核。簡單的驗證方法是在測風塔的位置放置一臺風機,設定此風機的輪轂高度和測風塔風速儀的高度相一致,之后運行此模型,檢查輪轂處的風速是否和測風塔實測風速相一致。如此反復,直到一致為止,從而得到最優的風場地表粗糙度數據。
3. 等高線數據不夠精確,造成風能評估的誤差。
等高線的準確是整個風場模型準確的前提條件, 而現在很多設計院和業主使用1:50000或1:5000航拍地圖,將其掃描到評估軟件后對不規則等高線進行手動調整。這一過程往往會產生較大的誤差,甚至達到30米以上。如此大的誤差,尤其對于地形復雜的風場,造成了整個模型從根本上發生錯誤。因此,建立等高線模型之后選址人員仍需要到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尤其是測風塔等關鍵點。
4. 測風儀沒有定期進行校正。
測風儀屬于高精度儀器,如果不定期進行校正,誤差就會逐步增加。而很多業主安裝了測風儀之后就只是等待下載數據,忽視了對測風設備的定期維護,從而影響測量數據的可靠性。
5. 沒有考慮現場空氣密度對發電量的影響。
現場空氣密度下的功率曲線是風電場發電量準確評估的重要條件。空氣密度和風功率密度成正比例關系,但標準空氣密度下的風機功率曲線和不同空氣密度下的風機功率曲線并不是成正比關系。雖然有些風能評估軟件在建立模型時已經考慮了現場空氣密度對風能的影響,但往往只通過簡單的比例關系進行折減,從而影響到了風場最終發電量的評估。
6. 過分依賴軟件的自動生成功能。
現在的風能評估軟件大多具有自動布機方案的功能,即設計人員輸入風場裝機容量、風機臺數、風機間間距等參數后,軟件會自動生成布機方案,我們設計人員往往過分依賴此功能。
此自動布機方案的原理是軟件首先搜索風電場中發電量最好的第一個機位,搜索到并固定此機位后,軟件開始搜索第二個機位,搜索到并固定此機位后,軟件搜索第三個……以此類推,最終生成整個風電場的布局方案。然而此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雖然下圖方案1中山頂的風機發電量是最好的,但方案1中兩臺風機的綜合發電量并不一定比方案2中兩臺風機的綜合發電量高,因為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整個風場的綜合發電量,而不能局限在某些個別風機的單機發電量。

下圖是內蒙某個項目實際的微觀選址方案。方案1是由電腦自動生成的,其中最好風能的位置都已被占用;方案2是在方案1的基礎上進行了手動調整,雖然放棄了部分最好的風能位置,但方案2中的風場綜合發電量卻要比方案1高出6%左右。由此可見,在軟件自動計算之后一定要進行手動調整,調整后的方案往往會使整個風電場的發電量有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