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2006 年—2008 年, 在2兆瓦機組中,80 米機型的吊裝量最大,并且優勢十分明顯。2009 年,風輪直徑為72 米和82 米的2 兆瓦機組裝機量超越了80 米機型,三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此后,雖然風輪直徑為93米的機組曾一度成為主力機型,占據著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從整體上來看,隨著更多不同風輪直徑規格機組的加入,各類機型所占的市場份額不斷“縮水”,再也沒有出現過單一風輪直徑類型機組的占比能夠超過一半的情況。
不過與2015 年相比,在2016 年,不同風輪直徑的2 兆瓦機組市場集中度有所提高。111 米和115 米機型以較為明顯的優勢成為市場主流,分別占2 兆瓦全部新增裝機量的16.9% 和26.3%,合計占比接近40%。
此外,近些年風輪直徑大型化的趨勢日益明顯。2012 年, 在2 兆瓦機組的新增裝機容量中,風輪直徑超過100 米的機型僅占14.6%。而到了2016 年,這一比例提高到80.4%。這與我國風電產業布局的調整密切相關。隨著中東南部成為國內風電開發的熱點區域,面對更差的風能資源,通過增長葉片,擴大掃風面積,可以有效提高風電機組的捕風能力。長葉片、高塔筒由此成為低風速風電開發的機組標配。
從累計裝機容量的角度來看,風輪直徑為93 米的2 兆瓦機組仍然是在市場中應用量最大的機型,占2 兆瓦全部累計裝機的11.3%。從圖1 看,自2010 年以來,該機型的裝機規模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增長,并在2014 年—2015 年迎來了一次吊裝高峰期。這也是該機型能夠穩居累計裝機容量第一的主要原因。但是到2016年,93 米機型的新增裝機容量大幅回落,與2009 年的水平基本持平,增長乏力。憑借2016 年的強勁增長,111 米和115 米機型迅速縮小與93 米機型在累計裝機容量上的差距。其中,111米機型在這一年新增了近3800 兆瓦的裝機,與93 米機型在累計裝機上的差距只有32 兆瓦。115 米機型則新增了近2400 兆瓦的裝機,與93 米機型的差距也縮小到了440 兆瓦。兩者都有望在2017 年超過93 米機型,成為累計裝機容量排名前兩位的機型。
各整機商和開發商的裝機情況
就整機商而言,在2016 年2 兆瓦機組新增裝機排名前五的企業中,金風科技雖然是裝機規模最大的企業,但風輪直徑的規格卻是最少的,只有108 米和115 米兩種,后者的占比更是高達89.9%。其他4 家企業的風輪直徑規格都不少于3 種,湘電風能的最多,達到6 種。中國海裝裝機比例最高的是110 米機型,占到全部新增裝機的84.5%。在明陽智能的2 兆瓦新增裝機中,104 米和110 米機型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份額。對于聯合動力和湘電風能而言,前者的2 兆瓦主力機型是96 米和115 米兩種規格,而后者裝機較多的則是96 米、105 米和116 米機型。
從開發商的角度來看,國電集團是2 兆瓦機組新增裝機最多的企業,安裝了風輪直徑規格達到6 種,以96米、105 米和115 米居多。國電投則是新增裝機第二多的企業,其安裝的風輪直徑規格多達11 種,安裝量較大的為104 米和115 米機型。位居新增規模第三的大唐集團則應用了10 種規格風輪直徑的2兆瓦機組,以111米機型最多。排名第四位的華能集團安裝了6 種風輪直徑規格的2 兆瓦機組,其中也是111 米機型占據絕大部分份額。
不同地域的吊裝情況
圖5 顯示的是2016 年我國各地區不同風輪直徑的2 兆瓦機組新增裝機占比情況。在“三北”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111 米和115 米機型,兩者的占比較為接近。而在其他地區,115 米機型則是應用最多的2 兆瓦機組。
與此同時,隨著大風輪直徑機組技術的不斷走向成熟,“三北”地區新增裝機的風輪直徑也在不斷增大。其中,風輪直徑超過110 米的機型,在2016 年2 兆瓦全部新增裝機中占67.8%,而其他地區的這一比例則為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