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的電力結構是以煤為主,燃氣電力不足且價格高,所以煤電成為調峰的主力,這造成了煤電利用小時數下降,效益也隨之下降。
但是,由于負荷特性的原因,如果煤電利用小時達到5500小時時,實際上是比較嚴重的缺電情況。這就需要進一步認識我國電力設備的合理利用小時問題、各種電源的合理配套問題,從而進一步認識“過剩”問題。
因此,從電力側看,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來發展。對電力過剩不能簡單下結論。
中電國際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王冬容:過剩是典型周期性問題,在過去的三十年,過剩和不足總在反復出現。實際上,用電的波動性非常大,空調用電負荷可占到四成,只要夏季來一個高溫,情況立馬不同。而去年出現的相對過剩,天氣原因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就導致了和前年構成很大反差。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人均用電越多,說明國民生活質量約好,我國人均用電剛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人均裝機1000瓦,并不過剩。實際上,適當過剩有利于經濟發展,因為缺電的話經濟發展成本更高。
如何應對電力相對過剩的情況?
而應對、解決電力相對過剩問題則必須針對不同的過剩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之道。
如果經濟有所回升,電力的需求會進一步回升,過剩問題會自然消失。此外,還可以采取一些主動并且良性的方法來加大電力的使用,比如鼓勵居民多用電力來替代燃氣和煤,這樣可以將燃氣用于更需要替代煤炭的地方,也可以大大減輕散燃煤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軒認為,鼓勵用電與節約用電并不矛盾,鼓勵的作用是為了優化消費端的能源結構。要鼓勵用電,就要通過政策進行調整,比如對于短缺時期的階梯電價政策進行調整,調整到有利于多用電、用好電的方向,而不是限制。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副總工程師蔡國雄也表示,現在的電價政策還沒有大規模推行,不能單純只用階梯電價,應該實行分時電價,鼓勵夜間用電,這樣可以把白天的巔峰期降下來。“電力稍微寬裕,這看似壞事,但其實也是機遇。因為調整電力產業結構需要有一個喘氣的時間。在電力比較充裕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更從容地進行電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