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齒輪箱的設計方案,說起來的話起碼兩個小時才可以把這個話題講完,我這里挑選一個行星輪,早期是條形滾軸承,像非常著名的布蘭德早期就是這樣,慢慢的歐洲改成的圓柱或者是圓錐軸承。圓柱一般是用四個圓柱,四列圓柱的話現場的情況用得還可以,但是潛在問題是四列很難保證受力均載,有四列,所以要加一定的安全性在里面,選性的話受的限制大一點。那么從發展趨勢來看的話,現在對這個星星輪這一塊的軸承有一個趨勢,也就是說集成化。因為你現在功利越做越大,要求越來越高的話,會把這個外圈放在齒輪上可以是圓柱軸承,也可以是圓錐軸承,圓柱接觸的比較多的,圓錐集成到上面的話,國內還是比較少的,齒輪的內孔作為滾道,加工難度和精度各個方面要求比較高。但是采用了這個以后可以解決跑圈的問題,而且提高了功率的問題。
我把重點放在第三塊,就是說白點蝕損傷這一塊。其他的行業以前非常少見,但是在風電行業,國外被發現比例是相當高,這種損傷有兩種表現形式,一中是脆性剝落,有材料剝落下來,還有一種是軸向的斷裂,我們說風電軸承,尤其是高速軸,以及高速中間軸的話,這種白點蝕比例非常高,但是國內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是白點蝕損傷。為什么?因為看到這個損傷模式可能沒有意識到,可能以為是材料本身的問題,或者是其他的問題等等這樣考慮,并不會說意識到這是一個白點蝕的問題。如何來鑒別這個軸承的損傷,到底是不是白點蝕損傷呢?我們必須要做一個鏡像的分析,也就是說深入到材料的結構去,為什么叫做白點蝕?這個名字怎么來的,為什么這么稱呼?有原因的。
一般來說我們知道如果做過鏡像分析的同事都知道,我們一般是做一個切片,把材料切下來做一個切片,然后先進行一個酸蝕,在切片上滴腐蝕性很強的酸,為什么酸蝕呢,如果直接把切片放在顯微鏡上去看的話,很多的零部件的表面光潔度非常好,看的話光密度好是一個鏡面反射,這個圖最下邊的,左邊是一個經面放射,你在顯微鏡上看到的是白蒙蒙的一片,也就是說看不到里面的組織結構的真正的東西。所以說我們做鏡像分析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叫做酸蝕,腐蝕掉一部分的材料以后,左下角的圖片右邊部分是坑坑洼洼的。
坑坑洼洼之后是一個漫反射,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清楚我里面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有什么樣的組織結構,什么鐵都可以鑒別出來,正常的情況下是需要做酸蝕實驗。
現在如果說這個材料發生了白點蝕損傷之后,再去做酸蝕以后他們發生一個問題,像右下角這個圖,一個綠色的虛線是取的一塊切片進行酸蝕,結果是左下角這個圖是光華白色,粗糙黑色的圖,這個結果是我們可以看到上面兩個圖的材料有一個區域和其他的周圍區域明顯不一樣,在光學顯微鏡下左下角是白色的,右上角是灰色的,不一樣的,這個區域和其他的不一樣的一條我們叫做白點式區域,這個區域右下角是一個切片,一部分取到原來的區域的,一部分是原來的組織材料,放大以后的結果是左下角的圖。你可以看到白點蝕的區域酸蝕之后依然是一個鏡面反射。然后右邊是一個正常材料的漫反射,也就是說這個軸承發生了一個白點蝕以后他的材料內部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你酸蝕的話不成功。你看起來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這個圖里面就是白的,這個是白點蝕的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