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9 年,中國的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連年翻番,從2005 年底的130 萬千瓦增長到2009年底的2580 萬千瓦;2010 年也實現了73% 的超高速增長,達到4470 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一,比2009 年的2600 萬千瓦增加了73%,而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則為4000 萬千瓦。
2011 年風電整機業績集體下滑,產能過剩導致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造成風機價格下降。資料顯示,風機造價從2008 年的6500 元/ 千瓦,降至2009 年的5400 元/ 千瓦,2010 年跌破4000 元/ 千瓦,2011 年風機最低中標價低于3500 元/ 千瓦。
2011 年12 月公布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對未來100 年的能源需求總量和結極變化做出預測: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將不斷上升, 于2020、2030、2040、2050 和2100 年將分別達到20%、30%、50%、62% 和86%。其中,化石能源消耗總量將于2030 年出現拐點,太陽能風能在未來能源結極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在風力發電方面,風電機組朝著大型化、高效率的方向發展,風電機組主要采用變槳、變速技術,并結合國情開發了低溫、抗風沙、抗鹽霧等技術,但風電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控制系統、葉片設計以及軸承等關鍵部件依賴進口;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太陽能利用向采集、存儲、利用的一體化方向發展。從各種能源品種獨立發展,向多種能源互補與系統的融合協調轉變。”
政策鼓勵風電向分布式方向發展。未來,風電將形成分布式接入和集中式開發并重的態勢,政策將鼓勵風電向分布式方向發展。“十二五”實現非化石能源比重占比11.4% 目標,到2015 年中國風電產業的商業運行容量,要達到1 億千瓦;2020 年要達到2 億~ 2.5 億千瓦。2010 年中國風電運行容量為3100 萬千瓦;太陽能產業發展目標是要在2015 年達到1000 萬千瓦,2020 年達到5000 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強勢控“風” 風電運營商面臨整合。2011 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廠功率預測預報管理暫行辦法》( 下稱《辦法》) 明確規定,到2012 年1 月1 日,我國所有已并網運行的風電廠必須建立起風電預測預報體系和發電計劃申報工作機制,而未按要求報送風電預測預報結果的風電廠不得運行并網。將有利于提高風電的接入量和利用時間,強制預測對電網也會更安全。《辦法》的實施,對風電廠和電網都有規范作用。風電功率預測將會增加電網對風電的容納比例,減少電網棄風現象,從而提高風電企業的營業收入。
光伏危機。2012 年年3 月5 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止太陽能、風電產業盲目擴張”指的就是要限制光伏制造業的盲目擴張。由于過去幾年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盈利水平很高,只要進入光伏制造行業的企業都能盈利,因此,光伏制造業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光伏產能的大幅度擴張,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增多,企業競爭無序加劇,這也是光伏制造業寒冬到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光伏市場啟動。 2011 年7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非招標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全國統一的標桿上網電價;除上網電價政策以外,金太陽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等示范項目則通過對系統成本的補貼支持光伏發電在全國的推廣。這些政策措施極大地鼓勵了項目業主的積極性,也促使了我國2011 年光伏安裝量大幅度上升,新增安裝量超過了2GW。
2011 年,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大幅調整光伏產業政策,受此影響,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光伏原材料、光伏組件制造商紛紛陷入經營困境,破產、停產整頓、技術升級等現象此起彼伏。
1.3 政策環境背景- 金太陽政策主要針對用戶側自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