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表明,縫合連接在拉伸載荷作用下,出現的主要破壞模式可能有以下四種,見圖4:①接頭端部(如圖所示CE面或DF面)的拉伸破壞;②縫合區域(如圖所示AB面)剪切破壞;③接頭兩端(如圖所示CE面與DF面)同時拉伸破壞;④剝離破壞(如圖中所示搭接區域的界面發生破壞)。

除這四種基本破壞模式外,還可能會發生組合破壞。縫合連接發生何種模式破壞,與縫合連接形式、連接件的厚度、搭接長度、縫合工藝參數、編織物的結構及載荷性質有關。在連接幾何參數中,縫合連接件的厚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連接件很薄,連接強度足夠時,連接件發生拉伸破壞;當連接件較厚,偏心力矩尚小時,易在連接區域發生剪切破壞;當連接件厚度到一定程度,搭接長度不夠時,在偏心力矩作用下,將發生剝離破壞。剝離破壞將使縫合連接的承載能力顯著下降,應力求避免。
4 結語
縫合技術作為一種復合材料預制件的有效連接方法,與三維編織的結合可以很好地滿足實際應用中對復雜形狀預制件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拓寬三維編織復合材料的應用領域。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縫合連接三維編織技術的優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搭接長度以及縫合工藝參數對連接強度的影響,確立能夠指導設計和實際生產的工藝方法及技術參數。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縫合連接三維編織復合材料的性能會越來越完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
參考文獻
[1] 吳德隆,沈懷榮.紡織結構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2] Kinloch AJ. Developments in Adhesive-2[M].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1981.
[3] Hartsmith LJ. Adhesive-bonded double-lap joints[Z].NASA CR-112235,1973.
[4] Hartsmith LJ.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dvanced composite bonded joints[Z].NASA CR-2218,1974.
[5] 李嘉祿.三位編織復合材料的研究和應用[A].第十二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C].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6] 焦亞男,李曉久,董孚允.三維縫合復合材料性能研究[J].紡織學報,2002,(2):96-98.
[7] 趙龍,謝向利.復合材料縫紉技術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
[8] Morales A. Structural stitching of textile performs[A].Proc 22nd Int SAMPE Tech Conf[C].1990.
[9] 張國梁,朱英發.復合材料結構連接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1.
[10] 程志遠.復合材料連接手冊[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