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3)在北京舉行。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年度最大的盛會之一,今年,建立安全的供應鏈、全球能源轉型及“走出去”話題備受風電企業關注。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屆風能展舉辦20個專業論壇,展覽面積達8萬平方米,參展企業數量超過千家,其中國際展商占到25%,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注冊報名人數來看,本屆展會觀眾人數預計將超過10萬人次,展覽規模、參展商數量和參觀人次,均創下歷史新高。
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是一項緊迫任務
當前,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氣候危機,作為最成熟、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大力開發風能資源是建設零碳世界、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加強國際合作,保障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是全球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風電作為全球化的行業,供應鏈是緊密合作、緊密交織的。只有堅持全球化合作,風電才能不斷發展,成為碳中和的主力。
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首席執行官Ben Backwell表示,今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了10億千瓦大關,這對風電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時刻。“但目前全球風電的發展速度,仍然難以滿足實現凈零排放的需要,并且面臨著諸多挑戰,迫切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增加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投資,在滿足新需求、提高韌性的同時,確保所有國家能夠推進能源轉型并從中受益。”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認為,在中國風電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中,產業鏈供應鏈起到了堅實的支撐作用,推動著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給開發商、投資者提供了可靠的產品保障,促使風電成本大幅下降,使之成為綠色、可負擔的能源。到203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全球風電將會保持高速增長,核心的支撐力量依然是產業鏈供應鏈,但目前面臨著很多挑戰。
為進一步加強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在開幕式上,100多家中外風電企業作為代表,與多個行業組織共同簽署并發布了《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宣言》,發出五點倡議,包括“加快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積極支持”“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通過競爭推動風電發展”“打造多元化供應源,讓能源轉型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確保產品質量、降低風險”“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
確保供應鏈安全要做好本土化
作為全球最大風電市場及最大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我國風電零部件及整機產量占據全球60%以上市場份額,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在全球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我國風電產業已實現技術研發、開發建設、設備供應、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等方面全覆蓋,一條高度專業化、國際化的業務鏈已經成型。
秦海巖表示,中國風電非常有競爭力,過去十幾年,每年新增風電裝機將近40%-50%在中國,中國是全球風電最大的單一市場,同時也帶動了中國風電整個供應鏈發展,全球競爭優勢增加、風電成本逐年下降。
近年來,國內風電企業出海,供應鏈安全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在全球風能理事會戰略總監趙鋒主持的“全球風電產業布局供應鏈安全”企業家論壇上,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風電產業集團總經理薛乃川表示,企業在出海之后,資本本地化、市場本地化、人力本地化、管理本地化等要充分利用當地已有的資源和已經成熟的供應鏈去組合起來在當地發展,而不是用一種替代或沖擊的方式進入。
陽光電源副總裁兼陽光氫能公司董事長彭超才表示,企業出海后,要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合作,發展多元化業務模式。“不過,國內企業要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在品牌端要做好推廣,形成自己的品牌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大量的海外人才,做好產業布局,有助于其他區域的突破。”
明陽智能葉凡亦認為,中國風電“走出去”,一是要掌握核心技術,堅持自主創新。二是要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引進國外的技術、人才以及資金,“走出去”即無論是整機還是供應鏈的產品都要達到國際標準。三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價值,才能更好地在成熟的新興市場享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