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乘船行駛在萊州北部海域,放眼遠眺,海天相接,一臺臺百米白色風電機組迎風矗立,雄偉壯觀,錯落有致,風姿綽約,在海風吹拂下,葉片就像潔白翅膀,舞動在藍天和大海之間……隨著陸上集控中心主控室大屏發電量數字開始跳動,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中廣核萊州304兆瓦海上風電項目首批機組并網。

中廣核萊州304兆瓦海上風電項目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是指將魚類養殖網箱、貝藻養殖筏等用支架固定在風機海底塔筒上,依托塔筒底座模擬人工魚礁聚集魚類,構建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避敵等場所,既可養殖收益,又可發電收益,兩全其美。據悉,海上風電基礎構筑物,可為網箱等養殖設施提供強有力固泊支撐;結合海上風電檢修運維,共享深遠海養殖管理,提高綜合效率,降低養殖成本;海上風電場遠離海岸線,可為魚類養殖提供良好水域環境。煙臺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過去許多人認為,海上風電和海洋生態漁業像魚和熊掌一樣不能兼得,但隨著技術發展和海洋生態認識提高,魚與風電兼得成為現實。
作為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批復確定的新能源領域增量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項目,中廣核萊州304兆瓦海上風電,由中廣核新能源與山東誠源集團共同投資建設。項目位于山東煙臺萊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海域,場址中心距離海岸12公里,水深6.2—8.2米。風電場規劃海域面積48平方公里,總投資約30億元,總裝機容量304兆瓦,規劃建設38臺單機容量8兆瓦風電機組,配套建設一座220千伏陸上升壓站。風電機組發出電能經海底電纜登陸,通過4回66千伏架空線路接入220千伏陸上升壓站,經變壓器升壓以1回220千伏架空線路送至掖縣變電站,并入電網輸送至千家萬戶。項目建成投運,年發電量10億千瓦時,年可替代標煤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8萬噸。
為保障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達效,煙臺市縣兩級政府部門與建設單位,積極統籌各類資源,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定期調度、定期督導,拼速度、搶進度,有效解決船機資源不足、設備供貨緊張、海域地形復雜、海況復雜多變、施工窗口有限等諸多難題,推動項目施工按下“加速鍵”。7月24日,首根風機基礎鋼管樁沉樁;9月21日,首臺風機吊裝;11月25日,首批13臺風機并網……其中,220千伏陸上升壓站于2022年6月在山東萊州土山鎮北部芙蓉島基地開工建造,9月完成結構封頂,歷經設備安裝、電纜敷設、系統調試等工作,于10月底出廠驗收,11月初完成安裝,歷時139天,創造全省陸上升壓站建造安裝新紀錄。
據了解,中廣核萊州304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堅持“深水網箱+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休閑海釣”及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漁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推進“水上水下立體開發”,實現集中集約用海,全力打造山東乃至全國“藍色能源+海上糧倉”示范。同時,同步啟用海上環境觀測監測站,動態監測海上風電對水流、水質、海洋自我調節能力及鳥類、海洋生物繁殖的影響,評估海洋牧場改善修復生態環境效果,為探索現代能源體系與海洋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可靠依據。
下一步,中廣核新能源將充分發揮產業聯盟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和創新優勢,奮力推動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造山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貢獻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