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日前,由三峽集團上海院首創的新型海上風電基礎——單柱復合筒基礎在江蘇南通通州灣碼頭基地制造完成。首臺基礎計劃于2月上旬在廣東陽江海域進行安裝。它的成功應用,將成為國內海上風電領域又一重要里程碑,為中國海上風電走向深水海域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單柱復合筒基礎本文圖片由三峽上海院、三峽新能源提供 單柱復合筒基礎本文圖片由三峽上海院、三峽新能源提供
三峽集團陽江沙扒一期300兆瓦海上風電場單柱復合筒基礎試驗工程項目位于廣東陽江海域,三峽上海院承擔項目3個機位的新型單柱復合筒基礎的施工圖設計工作。

三峽集團廣東陽江沙扒一期海上風電場
該項目場區北部地質復雜,覆蓋層較淺,施工難度大。面對國外在傳統吸力筒領域的技術壁壘,項目組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單柱復合筒技術骨干校建東和陳立、蔡小瑩、王李吉等團隊成員,針對我國特殊的地質條件及水深環境,創新地設計了單柱復合筒風機基礎,從建造到施工實現100%國產化、自主化的目標,同時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真正做到“創新驅動發展”。

單柱復合筒基礎示意圖 單柱復合筒基礎示意圖
單柱復合筒基礎是上海院針對廣東、福建近海深水海域復雜地質環境下海上風電項目創新研發的一種新型基礎型式,其整體結構為“單柱+連接件+筒體”的全鋼結構,通過連接結構充分發揮單樁和傳統筒形基礎結構的優勢,可解決近海深水海域水深、浪大、基巖埋深淺、施工窗口期短的工程難題。同時,陸上整體建造,海上駁船運輸,現場快速下沉安裝,無需打樁及嵌巖施工,可有效提高基礎的施工效率,降低整體工程造價。
項目經理張權說:單柱復合筒基礎的設計研發,是上海院創新戰略的具體體現,通過創新海上風電領域的傳統技術,解決了淺覆蓋層地質條件下樁基嵌巖施工的難題,對于廣東、福建區域海上風電場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實現了三峽集團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技術引領,同時上海院也第一次具備了筒型基礎的設計能力并且擁有單柱復合筒基礎的全部知識產權。
單柱復合筒基礎是上海院多年來深耕海上風電領域的技術積累的展示,也是上海院主動承擔實現海上風電“平價化”歷史使命的具體體現。它的成功實施將為筒型基礎在海上風電領域規模化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也為我國近海深水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