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份最新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13種共84臺漂浮式激光測風設備,運行在40個地點,主要分布在北歐、北美和東南亞。
近日,由碳信托(Carbon Trust)發起的Offshore Wind Accelerator項目發布了最新的漂浮式激光測風系統路線圖,為業內企業和科研機構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
早在2013年,項目組就發布了1.0版,即初版路線圖。而本次發布的2.0版本,由海上風電行業的技術大咖聯合編制,包括DNV.GL、Frazer-Nash咨詢、Multiversum咨詢、弗朗霍夫風能和能源系統研究所;而參與研究的,還包括蘇格蘭政府、?rsted、E.ON、Vattenfall、Innogy等政府和大型海上風電開發商。
相比于舊版的路線圖,新版更新了技術細節,拓展了研究內容,增加了評價指標,以確保在未來,路線圖仍然是行業發展的一盞“明燈”。
新的路線圖基于漂浮式激光測風系統測量的準確性和儀器的可用性,定義了該技術商業化的三個發展階段——基礎階段、預商業化階段、商業化階段。而伴隨著商業化程度提高的必然是技術的進步,即測量結果的不確定性越來越低。
其中,商業化階段對設備的要求是——
月平均系統可利用率大于95%
全觀測周期系統可利用率大于97%
后處理數據(過濾后的數據)月平均可利用率大于85%
全觀測周期后處理數據(過濾后的數據)可利用率大于90%
全觀測周期維護次數、故障次數(由于維護次數越多,故障次數就越少,因此這兩個指標沒有規定值,但應納入考慮范圍)
2013年初版路線圖發布以來,激光測風技術有了長足進步,部分設備已經達到了預商業化的水準。新版路線圖新增了許多細節內容,指導行業內的企業和科研單位向著產品完全商業化的目標前進。
漂浮式激光測風設備減少了風資源研究時對測風塔的依賴。在歐洲,一座測風塔及相關設備的投資在1000萬歐元左右,而使用漂浮式激光測風設備最多可降低90%的測風成本。這和陸地測風兩者之間的成本形成了鮮明對比!
小編也曾在以往的文章中(終于到了!國內首批漂浮式雷達測風裝置運抵福建、先利其器!漂浮式激光雷達進入美國)多次提到漂浮式激光測風系統在國內外的應用。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相信在未來海上風電項目中,漂浮式激光測風系統將會逐步取代測風塔,成為風資源研究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