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能源供給側改革,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2015年我國風電產業增勢強勁,風電并網裝機超過1億千瓦,居全球首位,新增裝機突破2000萬千瓦。
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可見,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與主攻方向,供給側改革將會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政策著力點,我國當下行業格局發展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能源供給側改革利好光伏風電發展 產業節能趨勢明顯
高能耗產能壓力過大
我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資源,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伴隨著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能源消費快速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2.6億噸標準煤,是2000年的2.9倍,14年間年均增加近2億噸標準煤。
與同樣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的美國相比較,200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19.7億噸標準煤)大約相當于美國1967年的水平(20.1億噸標準煤),而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33.6億噸標準煤)則相當于美國2007年的水平(33.9億噸標準煤),這意味著在這一階段的能源增長上我國僅用6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美國40年的歷程。2009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從能耗強度看,2014年我國每萬元美元GDP能耗為4.1噸標準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國的2.2倍、日本的2.9倍、英國的4.5倍。
棄風限電開始出現反彈
明顯反彈的棄風限電,令2015年的風電籠罩在了重重霧霾之中。
自2015年上半年開始,全國的棄風限電出現明顯反彈,且某些地區下半年還愈演愈烈。
2015年下半年,甘肅、新疆等省份限電進一步加劇,7~10月份甘肅限電比例每月都在50%以上,嚴重程度前所未有。2015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超過400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超過15%,均創歷史新高。
我國的棄風限電在2012年達到高峰,當年棄風電量達208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7%;2013年開始好轉,棄風率降至11%,并于2014年上半年降至8.5%。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風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去年上半年全國棄風電量17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加101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5.2%,上升6.8個百分點。局部地區更為嚴重,吉林、甘肅、新疆、黑龍江、內蒙古、遼寧等6個風電大省限電比例超過或接近20%,其中吉林高達43%。
事實上,大規模的風電消納堪稱世界性難題,但我國的風電消納問題更為突出,折射出風電行業自身和其他電源之間、風電和電網之間的諸多問題。而棄風問題難解,也暴露了我國能源規劃、建設和運行中的種種矛盾。
從建立風電場風電功率預報機制,到鼓勵多種方式的就近消納,再到加強分散式風電開發,近年來我國進行了不少探索,但尚未從根本上解決棄風限電的問題。而在電力市場進入低增長、低利用小時數“雙低”通道的背景下,由于體制機制問題,這一現象短期內也難以消除。
作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與破解環境污染難題的首選,“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風電發展仍有較大的增量空間。在新一輪電改背景下,對于如何建立風電等清潔能源優先發電制度、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市場機制等,值得期待。
產能過剩制約行業發展
我國能源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煤炭產能超過50億噸,過剩產能保守估計也超過10億噸;煉油能力超過7億噸,但平均開工率僅67%,山東地煉的開工率更是僅在30%左右;發電裝機容量接近14億千瓦,火電裝機容量嚴重過剩,2014年火電利用小時數為4706小時,跌破5000小時,創1978年以來新低,而且企業還在繼續投資建設火電廠。
如此大規模的生產能力閑置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系統運行效率低下。不僅如此,這些閑置生產能力的資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由能源終端用戶承擔,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成本,影響國家競爭力。
而能源供給側改革也主要從這幾個方面著手,發展節能降耗,構建能源節約型的產業體系,重塑能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化解產能過剩,構建適應新常態的能源基礎設施體系。總而言之,供給側改革是我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重要政策著力點,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宏觀經濟管理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