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國電龍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楊校生指出,過去兩年里,龍源集團不止一次遭遇國內企業不按時交貨、設備不配套、機組調試時間長、調試出來的機組通不過運行考核的困擾,導致項目不能按時投產發電。即使投入運行的國產機組也多次出現大的質量和技術故障,如輪轂主軸問題、軸承問題、齒輪箱故障、電機故障等。 楊校生說:“粗略估算,國產機組可利用率比國際先進品牌的機組低7%左右。如果遇到個別廠家機組運行不穩定、維護不及時,可利用率還會更低,用戶為此要承受很大損失。”
由于未完全掌握其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國內整機制造商生產的風電機組安裝到風電場后常出現“罷工”現象,隨著大批國產兆瓦級風電機組相繼投入運行,“絕大多數產品在運行和試制過程中均出現過質量問題。”范煒告訴記者。他指出,《風力發電場調試規程》中將提出國產整機中關鍵部件在投入并網運行前的技術要求,這項工作將聯合國內部分大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共同參與研究制定。
與并網標準對接
中國電力科學院新能源研究所副總工程遲永寧在此前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風電要順利并網,其中對于風電機組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備低電壓穿越技術。據他介紹,目前,我國幾乎所有入網的風電機組都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當電網發生擾動或故障的時候,會引起大面積的風電場切機,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吉林、甘肅和寧夏都出現過。
對此,范煒也表示,在風電場接入電網之前,需要盡可能地達到國家規定的并網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低電壓穿越技術。“目前,大多數國內風機制造商都聲稱自己生產的機組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但據我們了解,實際上并非如此。因此,我們將把對于機組的低電壓穿越技術指標列入機組調試規程中,以促進制造商對此項技術的重視和研發。”范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