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好風刮過風電場,可留下的電量總讓你有點失望。不過,你不必再為此困惑和憂傷,遠景能源的能源互聯網技術或許能讓你的心情豁然開朗。
遠景能源的追問始于3 年前,這家公司研發的智慧風場Wind os ™ 操作系統率先在美國能源市場風生水起,目前已有美國Pattern 能源、大西洋電力、Orion 等能源公司使用這款系統,僅在美國它所管理的新能源資產超過1000 萬千瓦。
在這些美國公司看來,這款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的Wind os ™ 操作系統是一款很酷的互聯網產品,不但可以讓風電場能量損失的黑洞清晰可見,還徹底解決了推進能量利用率(EBA )管理模式的技術難題。
據遠景能源美國休斯頓全球數字能源應用中心智慧風場軟件服務總監Tim Hertel 介紹,幾年前,有歐美風電場運營商提出過這一概念,但由于計算模型的不確定性,這一概念并沒有完全落地。這位EDPR 的前技術總監坦誠地告訴《風能》,加入遠景能源之前,他遇到的難題是不能緊密地把風電場和風電機組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但在遠景能源他認識了“格林云”——無論是風電場的實時流場模型,還是風電機組運行數據,都能算得精準,而且遠景能源憑借“智能風機”、“智慧風場”、能源互聯網信息化領域的雄厚技術與數據積累,已成為全球首家將EBA 概念演進為風電場管理模式的公司。
為什么遠景能源如此看重EBA ,并將其視為改變風電場評價體系的戰略性產品?遠景能源智慧風場解決方案負責人李恒這樣告訴《風能》,“從歷史的角度看,在機組故障率較高、利用率較低的風電發展初期,時間利用率對促進風電機組質量的提升起到過積極作用,但風電機組進入較高時間利用率的階段以后,再沿用這樣的指標評價體系,實際上就進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它模糊了好機組與壞機組、好風電場與壞風電場的差別,從發電量的角度看,它對價值創造的意義已不大,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能量利用率(EBA )風電場評價體系卻能改變這種現狀,成為劃時代的風電資產管理模式。”
簡單地說,EBA 是實際發電量和理論發電量的比值,但它是一個非常客觀的風電場評價體系。李恒進一步解釋,它不僅能衡量風電設備的情況,還能評價風電場運行檢修的水平,通過能量損失的分解找到優化的方向,進而提升風電資產的收益,而遠景“格林云”是其背后的技術支持。
進一步了解遠景能源的能源互聯網技術,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這家公司通過大數據產品Data Ocean 將所有與風電相關的數據整合成一體,建立了包括風電場、風電機組、運行、資產收益等數據模型在內的公共信息模型(CIM),并與全球最先進的物聯網大數據公司ParStream 達成戰略合作,在ParStream 物聯網數據分析平臺的助力下,通過Wind os ™ 操作系統和格林威治™云平臺延伸大數據價值創造的鏈條。
顯然,遠景能源以互聯網技術定義的EBA體系服務模式,對縮小中國與歐美國家風電場EBA 差距是利好消息。Tim Hertel 透露,美國風電場的EBA 水平要比中國高出20% 。
20% ,這是一個不能視而不見的差距,更是需要喚醒的沉睡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