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并于昨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昨天的資本市場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機器人、秦川機床、亞威股份、三豐智能等一撥智能機器概念股大幅上漲。
相關閱讀:《中國制造2025》印發(全文)
什么是《中國制造2025》?對此,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罕見地在官網上連發七篇解讀??傮w來看,《中國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而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兼顧戰略和戰術的一個行動計劃。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舉措,還前瞻部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中國制造2025》的最終意圖是通過在創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轉變,使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這意味著,到2025年,我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從“制造”到“創造”
“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自從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來,今年3月23日,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制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產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歷史上中國曾是制造業的第一大國,大約在1850年,中國丟掉了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苗圩說,我國雖然是制造業的大國了,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的份額,但是“大而不強”。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制造。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對此直言不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于人。”
在《中國制造2025》中,一個亟須實現的轉變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李明(化名)曾在康佳工作,他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舉了一個液晶顯示屏的例子:“假如一臺電視機成本為1000元,液晶顯示屏通常占到成本的七成,但國內工廠多數時候只能引進韓國的產品。不是說國內企業不能生產液晶顯示屏,但高質量的不多。”
再以汽車產業為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主要處于組裝環節和零部件制造環節,位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品牌營運、整車與零部件設計與研發、關鍵與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環節主要被奔馳、通用、豐田等跨國公司所把握,這些跨國公司占據著價值鏈的高端。
苗圩則用“缺核少芯”來形容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高端芯片如果不解決,對我國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將形成最大的一個瓶頸。此外,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等設備的核心技術,我國目前還不掌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博士岳健勇此前發文稱,在制造業核心的裝備制造上,雖然中國的發電設備、機床與汽車產品數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仍有一半以上的IC制造設備和高檔數控機床等需要依靠進口。在信息產業、精密儀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國內主要負責包裝和組裝工序,相當大的產業價值都產生在國外。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此外,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根據《中國制造2025》,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將從目前的0.95%增長到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