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完善風電機組質量驗收標準,避免批量問題的發生,為保證風電場經濟效益保駕護航;共同孕育風電場后市場土壤,維護風電后市場秩序,促進風電產業健康、循環發展。
四、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董萬里副秘書長做了《風電運維服務市場發展與規范》的演講。董萬里說,目前大多數風電機組在問題運行或帶故障隱患運行,大多數風電機組存在技術改造、升級的需求和空間。
報告說,目前服務市場狀況存在“救火式”故障修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等現象;缺乏標準、規范、系統性的故障分析和修理檔案。而在未來,后服務市場的發展要朝向系統診斷、整體解決,以有計劃的“預防式”保障服務為主,及時的故障修理為輔,并配有完備的數據庫和服務檔案。
董萬里副秘書長說,未來傾向于第三方真正有資質、有專業技術能力的服務公司。期盼能夠出現風電機組“4S”公司以及風電“全科醫生”,對所服務區域不同技術路線、不同功率等級、不同部件都能夠“系統診斷、整體解決”,使業主把運維服務交給這樣的公司,業主只管放心運行。
報告提出,目前來講,風電后市場需要建立后服務市場的標準和規范,并建立后服務市場采購網絡平臺,同時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風電最高效的能量輸出,同時為新開發風電機組提供設計依據。同時,風電后市場要有序發展,優質優價,杜絕不正當競爭,避免重復風電新造市場的老路,營造后服務市場的“綠色環境”。
五、中國電科院新能源所主任工程師薛揚做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風電場發電量的實踐經驗》的演講。薛揚說,目前我國的風電場普遍存在風電機組性能差異大、風電場設計運行部合理、風電運行數據難以有效利用等問題。
通過開展風電機組功率特性測試,比對測試與設計功率曲線差異,分析問題產生原因,提出風電機組功率曲線優化方案;通過基于CMS,對風電機組部件運行狀態進行評估,實現風電機組故障預警與診斷,提升風電機組可利用率。
提升風電機組發電量,一是優化風電機組功率特性;二是提高機組可利用率。優化風電機組功率特性,主要是通過比較風電機組測試與設計功率曲線,分析測試與設計功率曲線之間的差異,查找原因,并提出改進方案,并對改進后的風電機組開展功率曲線測試,驗證改進方案。提高機組可利用率,主要通過安裝傳感器獲取風電機組各部件振動、溫度、油液質量等信號,提取故障診斷所需的狀態特征量,通過辨識狀態特征量,進行診斷和決策。再運用實測數據以及故障特征模型,實現對故障的及時預警,提高風電機組可利用率。
提升風電場發電量,一是基于運行數據及數據挖掘的風電場運行效率綜合提升。主要是通過基于風功率預測系統的惡劣天氣及突發事件預測預警能力,優化選取風電運行與故障特征參數,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風電場特性評估體系,為風電場內的優化調度、運維管理提供輔助決策。二是基于實測數據的風電場二次規劃。通過利用風電場實際測風數據,對風電場風速分布情況進行重新分析,對風電場的前期規劃與微觀選址進行校核。運用實際的測風數據,優化風電機組選型及對應的調整風電機組的控制策略。
六、內蒙古電力行業協會風電專業委員會李建春秘書長做了《內蒙風電場運維管理解析》的報告。李建春秘書長說,圍繞風電后市場研討會這個專題,我個人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風力風電的運行維護和經營管理,提高風力發電企業的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就是風力發電的開發建設,為風力發電規范、有序、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好的環境。兩方面的工作都應遵循實事求是、務實高效的理念,圍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扎實做好具體工作,促進我國風力發電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效益化。
李建春秘書長說,當前,風力發電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管理問題,是政策落實和依法辦事執行的問題。從分析內蒙古出現的問題可以看出,主要是國家電網規劃和建設的嚴重滯后制約并阻礙了風力發電的科學發展。現在,距“十二五”末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了,而國家電網的“十二五”規劃還沒有與世見面。
李建春秘書長說,國家明確對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與電網平均上網電價的差價給予補償,而且確定建立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但從2010 年也陸續開始出現補償不到位的情況。進入“十二五”隨著風力發電的規模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風力發電電量和上網電量逐年快速增長,使得在全國范圍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償入不微出,因而造成對風力發電企業電價補償的欠賬,另外辦理程序和手續的繁雜也使的拖欠電價補償更為嚴重。
李建春秘書長最后說,風力發電的方向是要由補充能源向可替代能源過渡,逐步實現與常規能源的平等競爭,成為主力電源。因此,要統籌處理好風力發電的規模與效益、規模與電網、規模與布局、規模與發展的關系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具體工作。風力發電離不開電網,電網的支持至關重要,電網建設的適度超前將促進風力發電更大規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