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幾年的產業重組和市場選擇,這個問題有所緩解。目前,市場主流的風機價格已經回到了4000 元/ 千瓦以上。我國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已減少至30 家左右,產業集中度明顯增強,風電行業前十大企業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80%,眾多中小風電企業的前景則不容樂觀。
另外,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統計,2013 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達到2080 小時,為2008 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水平,同比提高151 小時,風電設備利用率連續兩年提高,相比于2012 年風電產能利用率不到70% 的局面則大為改觀。
“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門檻比較低,缺乏行業規范,導致無序競爭愈演愈烈,流動資金短缺是風電設備制造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大量的設備款收不回來,風機整機制造商無法給零部件供貨商付款,從而影響到設備的后期服務。”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風電事業部副主任工程師趙萍表示。
2013 年,財政部從可再生能源基金中先墊支風電價差補貼,縮短了開發商從銷售風電到獲得補貼的時間。再加上棄風問題有所緩解、相關政策不斷跟進等一系列推動作用下,風電行業整體回暖跡象明顯。不過整個風電產業鏈的發展仍存在補貼資金拖欠的現象。
“雖然可再生能源補貼從之前的0.008 元/ 千瓦時上調到了0.015元/ 千瓦時,但還是不夠,整個產業鏈的資金拖欠問題還是很嚴重。”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副秘書長唐文倩說,對于可再生能源補貼不夠的問題,一個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就是選擇在火電脫硫脫硝上網電價較高的地區,多裝風電。
“應該說,回款難問題已經成了制約風電裝備制造業的最大瓶頸。對于回款難的問題,國家應盡快落實新能源補貼款項,嚴把項目審批關,對于項目投資,在源頭注資并且要監管資金的走向,防止‘空手套白狼’的做法,首先保證設備款項。”趙萍說,對于不及時提供設備款的業主應該定期公布,也能夠作為后期設備供應商選擇項目的依據。在項目審批中也要考慮其作為后期項目批準的誠信依據,成立專門機構清理風電行業的拖欠款問題,以保證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