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雙極板,雖然我們從10年前一篇雙班板要500塊錢,降到現在只有幾十塊錢,雖然降價的幅度在10倍以上,但是仍然很貴。這需要整個社會的系統來做這方面的研究。我最近提出一個觀點,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也要依賴于材料技術的進步。沒有材料技術的進步,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也是很難的。當然也不是說只這一個方面。氫氣的制備、儲存、系統、配套,有了燃料電池車,有了氫能汽車,沒有加氣站不行。你要做這個車就要有這套車載系統。車載系統的成本下不來也不行。應該說成本上還是高的。
我們相信燃料電池的發展和氫能的發展應該類似于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在286的階段很貴,也很容易死機,但是有人用就給了它良性的循環。燃料電池這一步已經開始,已經有人開始用。我相信燃料電池也會像計算機發展一樣迅速起來。謝謝。
安平:
我想先說一句題外話,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方先生,今天能夠認識您很高興。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剛才讓我評價,您是讓我評價燃料電池,還是讓我評價鎳氫電池?因為這是兩個東西。我想先問一下。
方泉:
您是做鋰電池的,您產業發展介紹得非常好,您評價他的燃料電池有什么弱勢。
安平:
燃料電池張總也說了一下,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是兩回事。他們是發電的,我們是儲能的東西。我們和燃料電池幾乎上不存在競爭關系。除了在車上比如說有一種電動車——燃料電池車,除此之外,燃料電池的汽車還是要使用鋰離子電池作為儲能元件的。我們是互補的關系。我來評價它好或者不好,我只是很貧乏,因為我不關心他這塊。所以如果說讓我評價鎳氫電池,因為它畢竟現在在電動汽車上可能還多少有一些競爭關系,我倒可以很坦誠的來評價一下。這就是我想說的。
我不知道大家感不感興趣,最近畢竟在大力的上鎳氫電池。鎳氫電池從出現的時間來講比鋰離子電池略早了幾年。但是它多少有點生不逢時。它出來之后希望它能夠大力推廣的時候,鋰離子電池出現了。鋰離子電池出現以后,它的很多性能非常優越,應該說大大的超過了鎳氫電池。這樣就使鎳氫電池逐漸在各個領域當中一步一步的退。比如說您剛才提到的手機,最早的手機使用的是鎳氫電池,后來逐漸就被鋰離子電池取代,也就是大家說的氫電鋁電。現在應該說鎳氫電池目前大概占據兩個最大的領域,一個是混合動力車市場,一個是零售市場,也就是1.5伏這個市場。混合動力車市場過去曾經有過評價,認為2008—2010年期間,鋰離子電池市場份額在逐漸增大,鎳氫電池在減少。08年到2010年的時候兩條曲線匯合,但是我的看法不那么樂觀。鋰離子電池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他們估計不能樂觀了。鋰離子電池本身的電價就是3點幾伏,跟1.5伏這塊還不搭檔。鎳氫電池我個人認為在混合動力車市場還應該有幾年比較好的時期。為什么這么說?昨天我們單位有一個人曾經問過我,他說相比鎳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我想了想,后來我談了一點,我說最大的優勢在于它成熟。也就是說它工藝,它的電化學體系,它的應用也已經非常成熟了,用了很多年了。因為日本豐田公司用了很多年了,所以大家都認為它比較成熟。
還有一點是大家多次談到了電池的一致性問題。我確實認為鎳氫電池從它的原理上來講,它的耐擴充性要比鋰離子電池好一些。這樣它就可以彌補掉你的那部分不一致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可能有一部分電池擴充了,但是它變成水又回來了,這樣你最后可以使整個電池組一致性相對來講偏差小一點。
我認為這是兩點優勢。毛博士剛才也講到了一個問題,現在可能還有一個大電流充放電的問題,他覺得可能是一個瓶頸。我個人跟毛先生的觀點不完全一樣。因為您用的材料是磷酸鐵鋰遇到了這個問題。如果不用磷酸鐵鋰可能問題不會這么明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我們做的鋰電池的大電流的放電情況要比鎳氫電池好。這是我們的結果。充電的情況,確實現在的問題不是出在負極。但是我個人倒是認為美國自由汽車計劃里面已經對鋰離子電池在混合動力車應用當中的四個大門檻,我個人覺得我們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如果能夠真正的用好,能夠想真正的比較大規模的取代鎳氫電池,要把這四個問題考慮好。
方泉:
本來外行想挑內行斗一斗,結果人家沒斗起來。
下面的投資者有沒有什么問題?
提問:
能不能請楊院士綜合兩位的談話給我們講一下?
楊裕生:
他們二位說的都很客觀,我覺得對于一個做燃料電池,一個做儲能,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裝置。在電動車里面是各有各的特長。鋰離子電池的充電性能要比較好。今后恐怕還要在循環壽命上多做工作。
方泉:
我覺得楊院士最權威的聲音已經說過了。我們這節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主持人:
確實非常的精彩,我們今天的論壇到這里,我覺得不僅僅可以用精彩來描述,智慧的火花如原先的設想一樣被擦得越來越亮,聽到各位嘉賓精彩的發言,讓我感覺到對中國的能源變革及投資充滿了信心。2009,中國能源變革與投資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夢想2009,中國能源變革與投資機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本次"中國能源變革與投資機會論壇"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各位嘉賓的參與,也希望今天的討論對大家接下來的工作有些許幫助。感謝大家的參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