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改革為何選擇英國模式
中國在2000年前后研究進一步的電力體制改革,這段時間正是美英電力改革多事之秋。2000年美國加州電力改革引發了電力危機,2001年英國運行了十年的競爭上網單一購買的電力改革模式遭到否定的時候,中國2002年發布的電力改革5號文,采用了英國剛剛拋棄的競價上網單一購買改革方案。
英美兩國遵循新自由主義理論推行的電力體制改革模式是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管制、引入競爭機制。為了開展競爭,實行發電、輸電、配電分開,并在發電領域引入競爭上網、單一購買模式。美國加州在發電領域競爭上網、單一購買的競爭機制后,2000年夏季由于電力短缺,電價暴漲,引發了電力危機。英國電力改革十年后,進行調查總結,發現在發電領域競價上網、單一購買機制存在嚴重缺點,如電力庫是強制成員制,電力庫在定價過程中缺少用戶和需求側的參與,電力庫的價格制定缺乏有效競爭,上網價格被人為操縱等問題。而且認為這些問題不是小修小改所能奏效的。所以英國政府決定拋棄競價上網單一購買模式,從2001年初起采用新電力交易制度。
新電力交易制度的目標,首先是要高效地進行電力供需的平衡,保持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向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力,與此同時,要求通過有效競爭,特別是需求側參與競爭,求得較低的電價。新交易制度以發電商、售電商、交易商和用戶之間雙邊合同為基礎加平衡機制來完成。又過了十年,英國當局發現新電力交易制度影響了發電商建設新電源的積極性,備用容量不斷減少,如將服役期滿電廠淘汰出局后,可能出現缺電。競爭機制還影響電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電源的發展,難以完成低碳減排任務。此外,改革導致英國本土企業失去了電力市場的主導地位,德國、法國的電力企業成為英國電力市場的主力軍,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一般都認為競爭上網可以提高發電企業的效率,從而可以降低電價,實際上英國在電力改革前把電價提高了25%,并采取了降低燃料價格和稅收措施,結果電價只有短暫時間的下降,到2010年工業電價比1990年上升70%,生活電價比1990年上升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