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再度出手穩增長 首批80個基礎設施項目引社會資本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個符合規劃布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范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下一步將推動油氣勘查、公用事業、水利、機場等領域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
會議還確定了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快推進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以清單方式明確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和業務等,而對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和業務等,各類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部署了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
“從這次會議來看,中央政府通過深化改革,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工作,來穩增長的思路非常明顯。”在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消息發布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如是點評。
穩增長放眼長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微博]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在居民收入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是難以在短期內有較大幅度提升的;出口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尤其在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不穩、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減弱情況下,出口很難給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因此,“穩增長”的關鍵仍然是“穩投資”。
徐洪才表示,“穩投資”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投資”,而是通過增加對某些領域投資,來優化投資結構,進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新增投資重點應向‘公共性’‘民生性’和‘戰略性’領域傾斜,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真正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徐洪才說。
“實際上,對于經濟走勢,中央政府在制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早已預見,其中就提出了穩增長、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拉動內需等等。”張立群說,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表明了中央政府的思路,即統籌穩增長,堅持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更加前瞻性地加強宏觀調控,“著眼眼前,更放眼長遠。”
中央政策有儲備
一季度我國GDP增速是7.4%,低于預期的7.5%。對此,市場上對未來經濟調控政策出現了多種議論和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