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獲悉,在中海油新能源內部會議數天前,中海油總部內部也召開了一次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中海油決策層認為就目前宏觀及行業環境而言,應該在新能源業務上進行收縮。
此次會議最終讓中海油下定決心退出新能源業務。但中海油并沒有選擇“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進行選擇性剝離。
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透露,中海油第一步是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接下來則會把那些主導投資的項目賣掉,一些參股或控股的股權類投資暫時不會處置。
中海油新能源業務版圖中,地位最重要的三塊業務是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其他還包括生物柴油、太陽能等。
風電業務之前一直是中海油新能源領域布局的重點,但也會是此次首先被剝離的資產。
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稱,風電項目基本上都是自主投資,因而處置起來相對方便,直接將其售賣即可。
2009年中旬,中海油又決定斥資50億元控股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力神”),進軍動力電池行業。后者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商。
但上述人士稱,由于動力電池是股權投資,還會對其進行保留。
對此,天津力神董秘王戰印證了這一說法。王戰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稱,中海油新能源業務調整不會涉及天津力神。
剎車
中海油布局新能源始于10年前,當時傅成玉初任中海油總經理,便將新能源業務列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傅成玉現為中石化董事長。
2006年,中海油黨組決定開發建設新能源產業,將原先三級單位新能源板塊從中海油石油基地集團中剝離出來,成立新能源辦公室。
彼時,相較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三桶油”中實力最弱。其獨有的海上對外合作專營權也于2009年被打破,發展新能源成為中海油的“新機會”。
傅成玉曾表示,建設新型能源產業體系,中海油有兩個“刻不容緩”。一是更充分地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從淺水走向深水,從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進軍;二是在發展傳統能源的同時,加快清潔綠色低碳能源的開發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探索新產業,推動產業轉移。
據不完全統計,中海油在新能源領域內的投資已經超過了100億元。天津力神的官網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海油新能源注冊資本金38.78億元,總資產達到71.5億元,員工600余人。
但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相反,由于經濟危機、產能過剩及電力輸送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新能源產業從2010年開始迎來下行拐點。
盡管中海油新能源在2012年實現了993萬元的盈利,但這是它成立6年以來的唯一一次盈利。
中海油內部人士說,中海油除了風電業務能掙點錢外,其他業務均處于虧損之中。“但風電也僅是調峰并網,量不會太大。”該人士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風電行業能掙錢的寥寥,因此中海油放棄風電業務也是可以理解的。
動力電池方面,數據顯示,天津力神2012年實現營收30億元,凈利潤12.2億元,但2013年1-7月凈虧損9566.68萬元。
中海油在新能源領域內的投資也從2011年開始收縮,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投資。2011-2012年間,中海油除保有原有項目外,基本上在新能源領域鮮有投資。
新能源業務連年虧損讓中海油的決策層失去了耐心。最終,在2013年的最后幾天,中海油決策層最終決定放棄該業務。“未來,中海油整個新能源業務都會被出售。到時該賣的就賣掉,該轉讓的轉讓。”接近中海油高層人士說。
回歸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