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競爭市場主要是國內,但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卻是國外的大型跨國公司。”重齒公司副總工程師曹云告訴記者,早在我國發展干法水泥、風電之初,所用大型硬齒面高精度齒輪箱產品幾乎全部被德國Flender、瑞士MAAG等跨國公司所壟斷。而他們之所以能從這些跨國公司搶回大部分國內市場,正是因為自己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其實,不光干法水泥、風電產業要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其它的裝備制造業也是如此,越是高端的裝備制造業,少數跨國公司的壟斷越強。而面對這樣的競爭,類似齒輪箱這樣的核心技術是從國外買不到的,在國內更是學不到的,唯有走自主創新之路。
為此,他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成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先后建立了9個設計研究所、4個工藝技術研究所,以及研發平臺、科技規劃和項目管理所、理化測試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健全的科技研發體系。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公司每年以銷售收入5%的資金投入科技研發,并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機制廣泛吸引人才。目前,該公司工程技術人員已達800多人,占到了職工總數的26%。其中,研究員級高工有1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有11人。
另外,該公司還與重慶大學、哈工大、中船重工703所、704所、德國FEV公司、英國SMT公司等近20家國內外知名院校、企業合作,實行產學研結合,推動應用基礎、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
這些做法使重齒公司在科技創新上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近10年來,該公司每年自主設計開發的新產品都在100件以上,目前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共14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主持起草國家和行業標準22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40余項。
在這些技術的支撐下,重齒公司占領的市場領域越來越廣、越來越高端。就以船舶齒輪箱為例,20多年前,他們只能生產3000噸內河船舶用齒輪箱,現在已能生產3萬噸海洋船舶用齒輪箱。
現在,該公司的產品已由原來單一的船舶齒輪箱,擴展到風力發電增速齒輪箱、變槳偏航減速齒輪箱、海洋工程船用多功能齒輪箱、建材齒輪箱、冶金齒輪箱、火電齒輪箱、核電齒輪箱、軌道交通齒輪箱、工程機械齒輪箱、海洋平臺升降系統等,涵蓋能源、交通運輸和特種裝備等眾多領域。
科技創新還將引領未來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產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溫劍波說,公司在科技創新上的持續大力投入,不僅支撐了過去的高速發展,還將為公司贏得未來。
過去,通過三峽大壩的船舶需要過五級船閘、花費3小時以上時間。而在今后,3000噸級過壩船只將乘坐世界迄今最大的升船機,像乘電梯一樣直接翻過三峽大壩。重齒公司自主研制的三峽升船機齒輪傳動裝置突破了超大模數深層滲碳精密制造等關鍵技術,目前已完成設備的安裝、進入調試階段。溫劍波說,西南地區大型水利樞紐眾多,這一技術將有廣泛應用前景,而他們所占領的技術“制高點”,將為他們贏得未來的市場。
今年7月,國家科技重大項目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關鍵部件齒輪箱在重齒公司成功下線,目前已隨機組運往江蘇如東黃海風場安裝,并于年內實現并網發電,這也是我國第一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5兆瓦風電齒輪箱。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成功替代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