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深水化還是智能化,能源裝備在“十二五”期間的一個總要求還是要提升國產化比重。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煉油裝置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化工裝備國產化率也達到80%以上,一大批關鍵和核心設備擺脫了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為我國獨立自主發展現代石化工業提供了技術裝備支持。
而最近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則提出,依托國家重大工程,推進能源重大裝備自主化,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落實首臺能源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政策,加大對裝備自主化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對能源裝備產業的規劃引導。
“目前在深水領域,中外差距還很大,用國內深水設備的還很少。可以說,深水領域仍是海外設備巨頭的天下。而這些海外巨頭現在都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如3月22日協會要在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就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團,帶來一流的海上石油開采技術和裝備,目的都是為了搶占中國市場。”趙志明透露。
他同時表示,此次會議期間還將舉行“國際石油石化裝備產業發展論壇”,與深水及智能設備相關的話題也是論壇各方探討的核心內容。
為此,他建議國家從政策上對能源裝備國產化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我們已在給‘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做規劃建議時提出來了,預計這份規劃今年將出臺,屆時,相關扶持政策也會趨于明朗。”趙志明說。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的一位專家則表示,“十二五”期間,在“十一五”的研制攻關基礎上,能源化工裝備國產化的重點應放在研制和大面積推廣應用并舉上,瞄準高端,以促進石化產業轉型提升、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主題。
資料顯示,到去年為止,我國化工裝備制造業年工業總產值約5000億元。其中通用設備約2000億元,石化專用設備約1800億元,石油鉆采運輸設備約800億-900億元,自動化儀表控制設備約300億-400億元。(記者 陳其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