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上午,江蘇省如東縣中天黃海大酒店。如東縣縣長詹立風與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共同簽署了2兆瓦風機生產線項目的《投資協議書》。如東發展新能源的整體規劃中又多了一幀被定格的畫面。
據悉,2兆瓦風機生產線項目計劃于今年6月中旬開工建設,力爭在年底前投產。同時按照項目投資計劃,雙方將積極推動5兆瓦風機生產線建設,逐步達到年生產規模100萬千瓦生產能力。
這讓如東縣發展風電產業的瘋狂之旅又被添上了濃墨一筆。事實上,這還只是近年來如東依托海域優勢圍繞風電產業竭力求進的一個微小縮影。至少在當前,如東風電圈海的熱浪還遠未冷卻。
如東是江蘇東南部的一個臨海縣城,這個總人口約106萬的江蘇縣城曾多次躋身全國百強縣,2009年GDP達到260多億。
幾年前,如東縣向外展示的名片上有著兩個靚麗的名字,“東方深水大港”、“黃海旅游勝地”。一年前,這張名片上又平添了一個稱呼——綠色能源之都。眼下,國家能源協會頒發的這塊牌匾似乎也更加契合如東當前的境況。
據如東縣能源局向《能源》雜志記者提供的最新材料顯示,目前,如東縣已經建設完成的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已達42萬千瓦,在建風電項目3萬千瓦,正在進行籌備工作的超過60萬千瓦。
顯然,如東的風電夢想依舊在膨脹。
圈海狂潮
在距離如東縣城中心半小時車程的沿海灘涂,一大片白色的風機高高的矗立著,在夏季海風的吹拂下,碩大的三角風葉在刺眼的陽光中均勻有力地旋轉著。
這是龍源電力運營的凌洋風電場,目前國內最大兆瓦級特許權風電場,其風電遠期裝機容量將達162萬千瓦。事實上,從凌洋起在這條海岸線上下延伸,包括環港、東凌在內,一個到2020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450MW的宏大圖景正在拉開。
“現在整個如東有280臺風機在轉!”李長華興奮地告訴《能源》記者,“再造一個三峽并非不可能。”
李長華是如東縣能源局的副局長,他向記者還原了如東從一個傳統加工業城市轉變成為一個能源新都的粗略脈絡。
“早在2000年之前,如東就已經有發展風電的想法。但是當時國家對這個領域還不夠重視,國家發改委也沒有經驗,所以,我們把項目報上去后也批不下來。”李長華說。“當時提出進入風電產業的是江蘇海生集團,后來也被改制掉。”
2002年左右,發展新能源戰略被國家發改委提上日程,在外部環境的積極推動下,如東縣也迎來了風電產業的關鍵期。
2003年4月,如東風電一期項目面向全球招標,這也是國內第一個面向國際市場招標的風電項目。隨后,由華睿集團牽頭的中外聯合體中標,并成立了江蘇聯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
華睿的到來掀起了如東風電產業開發潮的第一波,在如東縣沿海洋北墾區和環港外灘,由其主導的總投資約9.6億的風電項目工程建設規模高達10萬千瓦。要知道,這可是當時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16個月以后,該工程破土動工,2006年12月底,首批機組并網發電,2008年,整個工程全部建設完畢并順利投產,截止今年2月,累計發電量已超過3.2億千瓦時。
事實上,這還僅僅是個開端。真正攪熱如東風電領域的主角是行業巨頭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電力。
繼華睿集團之后,如東風電二期特許權項目由龍源電力集團中標,裝機規模15萬千瓦,總投資15億元。2009年7月,龍源電力在原有基礎上再度擴建的10萬千瓦風電亦全部并網發電,至此,龍源如東風電場的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5萬千瓦。
作為國內風電領域的領頭軍,龍源電力的進駐儼然成了推波助瀾的信號燈。在其帶動下,一批涉足風電產業的企業也紛至沓來。
“國電龍源的反應在央企中是比較靈敏的,客觀地說,它的到來為別的企業前來投資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相比而言,有些央企雖然實力相當,反應卻明顯不如龍源。”當地一家同樣投資風力發電的央企項目負責人向記者坦誠。
就在國電龍源首期風電場竣工投產后,江蘇東凌風力發電有限公司也懷揣7萬千瓦的投資項目接踵而至。當前,該項目已完成全部風機的吊裝工作,并基本實現全部風電機組的并網發電。
正如如東綿長的海岸線迎接此起彼伏的海浪一般,如東風電的熱鬧氣氛依舊在持續。龍源投資開發的3萬千瓦潮間帶試驗風電場,于2009年10月完成了首臺機組的吊裝工作,并正式并網發電。
如東方面對此一成果頗為得意,如東能源局的宣傳材料將其稱之為“江蘇省乃至全國首臺并網的完全處于潮間帶上的風力發電機組,我國風電開發從陸上向海上發展邁出重要而關鍵的一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不僅國電如此,中國水利水電、中廣核、華能、華電等企業也陸續搶灘如東,技術研發實力超群的軍工企業中船重工甚至準備將研發基地搬遷至如東。
“中船重工就是發展海上風電,這個領域對技術的要求特別高,現在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作為軍工企業,它的技術研發實力是很強的,在之前的一次研討會上,中船重工就明確表示,他們的目標就是以如東為跳板占領中國在這個領域的整個市場!”李長華介紹道。
當下,這樣的豪言壯語似乎是如東沿海那一片白色風機場瘋狂生長的最好詮釋。
生存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