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
在4月17日至18日舉行的宏觀經濟形勢與企業發展戰略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批評時下“到處都提出要建新能源基地現象”,發人深思。
放眼各地,“新能源基地現象”比比皆見。無論在一些地方出臺的紅頭文件,還是地方媒體的宣傳報道中,“新能源基地”儼然已成為一個熱詞,甚至成為“政績工程”的標志,似乎不掛在嘴邊就顯得落伍。
“新能源”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其價值在于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但新能源基地的形成就不那么簡單了,作為一種嶄新產業形態,其形成需要一定條件。比如,建設風力發電站需要風源充裕達標,建設太陽能發電基地需要充足日照等等。總之,新能源基地的形成需要周密規劃和綜合論證,決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更不能重復過去那種“有條件上,沒條件也要上”的老路。
在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我國在去年成為風力發電容量最大的國家”的言論引發關注,有機構也指出,中國2009年首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領域的投資額高達346億美元,差不多是同期美國投資的近兩倍。中國投資有一個習慣:一個行業被首肯,立馬就會引發一哄而上。時下,中國尚無一個有關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文件出臺,就涌現如此之多的“新能源基地”,是否輕率和跟風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