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國內光伏發電的成本底線,國家去年曾對敦煌10兆瓦太陽能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下稱“敦煌項目”)實施招標,結果有企業投出了0.69元/千瓦時的超低價,引發業界嘩然。盡管中央最后確定了1.09/千瓦時的中標價,但關于光伏上網的成本之爭始終未曾熄火。
事實上,中國迄今仍未推出這項政策的首要原因也在于此。
但時過境遷。在金融海嘯的沖刷下,光伏成本已一降再降。以光伏業一直期待達到的每度電1元的上網電價目標為例:去年4月,業內13家主要光伏企業發布《洛陽宣言》時還預計要到2012年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而在本報記者的此番調查中,已有企業表示,今年的光伏發電成本可降至0.8元/千瓦時,由此可承受1元/千瓦時左右的標桿上網電價。
這意味著,國家出臺上網電價政策的時機也已接近成熟。
上網電價:薄膜PK晶體硅
眾所周知,全球光伏產業大致可分為晶體硅和薄膜兩大陣營,其中,前者以德國的Q-cells、中國的尚德電力、阿特斯等為代表,后者的代表企業則是美國的第一太陽能(FirstSolar)、中國的天威薄膜、強生光電等。
由于技術路線、原料用量不同,這兩大陣營在成本、轉換率、發電量等方面各有擅長,繼而導致上網電價的承受力亦有很大差異。
據本報記者調查,目前國內晶體硅電池生產商的上網發電成本多數仍在1元/千瓦時以上,其希望國家出臺的標桿電價最少在1.2至1.3元/千瓦時,最高則達1.5元/千瓦時。
光伏領軍人物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指出,“如果即將出臺的上網電價管理辦法能把光伏上網電價定在每度電1.2元或1.3元,那已經很不錯了。”
“雖然在這一電價水平下,光伏企業的利潤仍比較稀薄甚至僅僅只能打平,但至少這是對光伏產業的積極支持。”施正榮說。
記者注意到,施正榮此番所提到的上述電價水平已比去年敦煌項目招標時他所希望的標桿電價有所下浮。當時,這位光伏“一哥”曾公開表示,上網電價低于1.44元/千瓦時的項目不做。
大唐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太陽能項目開發辦主任鄭玉文則向本報記者表示,“上網電價還是應該在1.5元/千瓦時比較合理。對投資商來說,至少在1.5元左右才能保本。”
而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曾建議,“初期收購電價,可據地區光照條件差異,定為1.2至1.5元/千瓦時,然后逐年下調。”
不過,上述在晶體硅電池企業看來似乎勉為其難才能達到的電價成本線,對一些薄膜電池企業似乎輕而易舉就能觸及。
“今年我們建造的光伏電站,發電成本不會超過0.80元/千瓦時,今年投標價也會在每度電1元以內。”強生光電董事長沙曉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國家在稅收政策上進行調整,在建設光伏電站貸款利率上給予扶持,今年建造電站的成本就可以做到0.70元/千瓦時,2012年甚至可做到每度電0.50至0.55元。
鉑陽精工董事長彭立斌也指出,按照現有的技術,該公司生產的薄膜電池可以做到將成本降到1元/千瓦時左右的水平。
“薄膜電池肯定比晶體硅電池能承受更低的上網電價。”正泰太陽能科技公司總經理楊立友對本報記者說,希望未來標桿電價在1.2-1.3元/千瓦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