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比重已開始下降新能源必成主力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4年底,國務院頒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路徑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石油比重為剩下的13%。
而地方政府也在陸續推出相應的扶植政策。8月26日,北京市頒布了針對“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并網發電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市級財政按項目實際發電量給予獎勵,獎勵標準為每千瓦時0.3元(含稅),每個項目的獎勵期限為5年”的政策。在業界看來,這將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更為顯著的示范效應,對分布式光伏,乃至整個中國光伏產業都是重大利好。
對于我國新能源未來的發展,行業內普遍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提高低碳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實現增量調整;二是提高石油、天然氣在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炭的比重,實現存量調整,并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化;三是提高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的比重,降低煤電(火電)比重。而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進度也正在向計劃目標不斷前進。
據中電聯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主要電網統調發電量比上年同期增長0.6%(日均),最高發電電力合計72644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長1.5%。其中,火電2087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2%;水電42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3%;核電7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8%。另外一組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火電機組發電量同比降低約5.19%;水電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18.06%;風力及光伏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9.63%。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在談及光伏業的未來時說:“暢想一下,5年以后,中國可能是所有的工商業、公用設施等適宜安裝光伏的屋頂都被要求使用光伏新能源,并獲得相對應的綠色評級;碳排稅可能納入立法,企業根據每年用火力發電的量,承擔相應的碳排稅,就是說用傳統電力需要交稅了,所交的稅作為財政部光伏新能源補貼資金的來源之一。”
新能源發展有待突破政策及技術瓶頸
我國的新能源開發與利用雖已進行多年,但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何突破在能源開采利用過程中技術性問題,掌握核心技術等已至關重要,而與具有先進技術的國家開展合作和通過政策扶植引導國內企業研發關鍵技術等方式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國家在發展新能源過程中,除了技術問題,還需解決政策支持力度穩定性以及利益機制協調的問題。如我國新能源產業正在遭遇的限電和拖欠補貼問題,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175億度,同比增加101億度,平均棄風率15.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棄光電量約18億千瓦時。這意味著,半年時間內中國約有近200億度清潔電力由于被限發而損失,同比翻一倍多。這些損失的電量折合標準煤接近600萬噸。
同時,由于資金來源渠道問題,目前我國新能源補貼缺口達數百億元。另外,因為審批程序過于繁雜,一些企業拿到補貼的時間有可能超過一年半。
對于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政策支持問題,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表示,首先,政府應推動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規劃并對新能源產業進行長期的資金支持;其次,要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相關產業;最后,要積極引導對新能源產業的消費需求并大力培育新能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對此,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談到,目前,“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正在制定中,其核心是要體現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6次會議上提出的能源發展要實現“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要求,在保障能源供給的前提下,把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能源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