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將超過1000萬千瓦。這意味著我國的風電將實現兩個很有意義的超越:一是超過印度,成為全球第四風電大國,僅次于德國、美國、西班牙;二是將超過核電,成為中國第三大發電裝機種類。”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9月26日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風電發展與并網會議上表示,我國風電發展速度已經超出國家的規劃,就現在的發展速度來看,到2010年達到2000萬千瓦,2015年達到5000萬~6000萬千瓦,2020年達到1億千瓦,都是很現實的,甚至是保守的。
風電開發對我國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風電的迅猛發展需要更加強大的電網支持,也對電網的發展提出新的課題。
大規模風電急需跨區消納
風電輸出功率具有隨機變化的特點,系統的調峰能力是決定風電并網消納規模的硬約束。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所所長白建華在報告中指出,在不考慮電網輸送能力約束條件下,系統規模越大、負荷峰谷差越小、調峰能力越強、并網消納風電規模越大。跨區聯網有利于促進風電在更大范圍內消納,擴大風電開發規模。
我國西北五省風能資源豐富,據最新資料統計,西北地區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15.8億千瓦,技術開發量約為4000萬千瓦,主要分布在甘肅和新疆。但甘肅電網和新疆電網本地消納風電能力有限,大規模開發甘肅和新疆風電必須依靠西北陜甘青寧電網或者在全國更大范圍內消納。
甘肅省電力公司代表指出,到2010年,甘肅風電基地裝機容量將達到516萬千瓦,年發電量將超過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力電量在甘肅電網的平衡消納將面臨調峰、調壓、價格補償等問題。屆時,河西走廊公用電廠火電裝機規模僅200萬千瓦,調峰能力有限,需要就近建設一定容量的火電或水電機組以配合調峰,并考慮在整個西北電網平衡消納。因此,西北電網應盡快建立風電調峰調度機制,制定相關的調度規則,落實對參與風電調峰電廠的補償機制,以更好地做好風電消納工作。
內蒙古電力公司代表也提出相同問題,如果風電場繼續增加,內蒙古電網火電、水電調峰能力將不能滿足風電運行要求,建議國網公司、華北網公司對現有外送通道,增加低谷負荷外送電力,緩解由于大規模風電接入后帶來的內蒙古電網調峰壓力。按照內蒙古電網目前的規模和可接納風電裝機的能力,要實現“風電三峽”的目標,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風電開發不僅是風資源富集省區的責任,更是全國各省區的責任。與之相鄰的東北電網和華北電網裝機總規模已接近2億千瓦,內蒙古電力公司建議國家電網公司從支持風電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規劃建設自治區向區外電網的電力輸送通道,將火電和風電以打捆方式向外送電。
網輸送能力制約風電消納
我國電網發展長期落后于電源發展,電網穩定水平不高。另外,風電的規模化開發,又面臨著許多新的無功、有功功率控制問題。有文章指出,電網配套滯后成為風電產業發展瓶頸,目前,風電機組的生產速度和風電場的建設速度都遠遠快于電網的發展速度,風電發展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中國的電網能否跟上風電建設的速度。
白建華在報告中表明,電網的輸送能力是決定風電并網消納規模的軟約束,目前,我國大型風電場并網存在的技術障礙主要包括:一是風電接入地區電網輸電能力有限;二是風電功率的波動對電壓有較大影響;三是大規模的風電波動對電網調度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四是目前風電場尚無法實現靈活的無功、有功功率控制,對保證電網及風電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不利影響;五是目前大部分國內風電機組,尚不具有無功電壓控制、有功功率控制及低電壓穿越能力。
白建華在報告中認為,從技術層面講,這些技術問題都是能夠逐步加以解決的。可通過網架加強、配置適當的有功及無功控制設備來解決。解決的關鍵是在技術與經濟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技術可行、經濟性較好的解決方案。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建議,風電場前期工作要與送出工程前期工作協調開展,減少項目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公司系統各單位也要主動與各級政府就風能資源情況和風電開發規劃進行溝通,提出可接納的風電容量。為保證西部、北部風電的大規模開發、外送和消納,不僅要加強外送通道與當地電網的銜接,建設堅強的送端電網,還要圍繞我國中東部負荷中心,加快建設堅強的華北—華中—華東特高壓受端電網,提高受端電網的承載能力。另外,建立風電場與電網的通信通道,加強風電場與電網的信息傳輸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標準缺失成為瓶頸
舒印彪指出,由于目前沒有風電機組和風電場的入網標準和檢測標準,絕大部分風電機組的功率曲線、電能質量、有功和無功調節性能、低電壓穿越能力沒有經過檢測和認證,而且多不具備上述性能和能力,并網運行的風電機組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造成很大的影響。
然而,與會風電設備制造商代表向記者透露,我國在風電設備的技術掌握上沒有問題,但是利用的觀念、方法和措施與國外有諸多差距,比如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使風機具備調頻、調壓和低電壓穿越的功能,使風電具備常規電廠近似的穩壓能力和抗故障能力,不會給電網帶來太大負擔。但是由于國內沒有這樣的要求和規定,一部分風機就沒有這樣的功能,甚至一些具備這些功能的風機設備也沒有開啟這些功能。
因此,要使風電場并網滿足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要求,必須研究提出風電機組和風電場的技術標準。風電具備了這些標準將會使自身質量上一個臺階,也會因適應電網要求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電力科學院新能源所顧問戴慧珠說:“制定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并網技術規定十分必要,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條件之一。雖然不同國家的風電并網導則不完全相同,但都強調風電場必須具備一定的有功控制、無功/電壓控制能力及低電壓穿越能力,對風電場承受系統電壓和頻率發生偏差的能力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并要求風電場提供模型信息、運行參數和性能測試報告。
中電聯標準化中心主任許松林表示,將對GB/Z19963-2005《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標準》進行修訂,會根據我國風電場和電網系統的特點,對國外的風電接入電網技術標準進行全面的調研,對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有功調節、無功調節、頻率調節、電能質量、低電壓穿越能力、風電場調節及控制能力、風電場上送信息量等有關技術要求進行修改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