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去年底,張家口風電裝機量超過600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張北、康保、沽源和尚義四個縣,而每年能夠輸出的電只有200萬千瓦,“這主要是因為風場的建設遠遠提前于電網建設。”王學斌說,“一個風電場從簽約到核準再到建設,快的話半年就建起來了,但是電網需要整體規劃,建設相對滯后,這也是正常的。”
等待“特高壓”
王建華頗有微詞,“電網公司打著保障電網安全的旗號,找各種理由限制企業發電。”
而在王學斌看來,電網公司的擔心并非沒有原因。他介紹,風電是不穩定電,需要火電來調節,可是風電發電量難以預測,裝機容量越大,火電的調節壓力就會越大。
不僅如此,前幾年頻發的風電脫網事故也給產業蒙上了一層陰影。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風電5年干了國外20年的事。雖然發展速度趕上了,但在風電技術與管理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尚存在差距。”
為了解決張家口地區的風電電力輸出問題,國家電網公司于今年3月開工建設了“三站四線”工程,包括張北、尚義、康保三座500千伏變電站及與之配套的線路。“今年底建成后,未來三到五年都不太需要擔心輸出問題了。”盡管要三到五年,王學斌對此仍充滿期待。
另一個看起來更能從根本上解決輸電問題的消息是“ 張北-武漢 特高壓輸電工程”。有專家分析,張北地處京津唐地區電力負荷中心,且作為國家新批建的 “張北-武漢”特高壓輸電工程的送出點,無論是資源保有量還是電網未來送出能力,都具備了構建 “大型新能源基地”的條件。
“說了好多年也批不下來。”王學斌無奈地說,對于解決輸出問題,當地政府也沒有什么辦法。
面臨如此尷尬的絕不止是張北。內蒙、新疆、甘肅等新能源產業較發達的地區,都被夾在一面限電棄風,一面擴大產能的尷尬之間。去年,全國有約162億千瓦時的風電因無法并網外送或被當地消納而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