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沿海海域2.4萬平方公里的輻射沙洲區,建設一個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規模接近三峽工程的海上風電基地”,這是江蘇新能源發展的一個戰略構想。17日,在“院士專家咨詢服務團江蘇行”新能源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王景全建議,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落實科學發展,江蘇應對海上三峽這一戰略構想早作規劃和準備。
王景全是中國工程院“海上風電場建設重大工程問題研究”項目組成員,曾多次在江蘇考察海上風電。據他介紹,雖然江蘇風電項目的建設是先陸上后海上,但風能資源的優勢卻是在海上。2007年上半年如東一期風電工程的建成投產,結束了江蘇無風電的歷史。迄今江蘇已投產和在建的陸上風電場有7座,已完成前期研究工作的有6座,預計2010年全省陸上風電總裝機容量達181萬千瓦。
“但是,從長遠看,江蘇風電最大潛能在海上。”王景全說,初步測算,江蘇海上風電可開發量,大概是陸上風電的五到十倍。如果把海上風電開發范圍從一般理解上的水深20米內,擴展到國際公約規定的200海里經濟專屬區,江蘇海上風能資源將更豐富。目前江蘇已開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風電場規劃總裝機容量達130萬千瓦,中遠期規劃總裝機容量為600萬千瓦。“發展規劃總體積極穩妥,并留有較大余地。”
江蘇海上風電發展如何提速?
王景全認為,江蘇首先要有創新發展海上大風電的決心和信心。作為經濟發展深受能源和環境瓶頸嚴重制約的地區,江蘇推進海上風電場建設,是一個現實的理想選擇。而從地質、氣象、經濟等多方面綜合條件看,江蘇東部沿黃海一線的近海地區,是布設單機容量2000千瓦到5000千瓦風電機組超大型海上風電場的理想之地。“規劃建設好一個作用超過長江三峽工程的清潔能源基地,不占一畝土地,不產生一個移民,不帶來任何生態災害。而且,搞一個三峽的錢可以建2-3個三峽規模的海上風電場。”
風電下海面臨著風險大、成本高的發展瓶頸,如海上風電場電力傳輸和接入網的技術難度大、建設和維護的技術難度大、費用高;海上風電設備要求在高鹽霧腐蝕、高濕度環境和臺風、海浪襲擊等惡劣環境下可靠運行25年等。據了解,我國陸上風電場有5000多臺機組發不了電,就是關鍵技術沒能徹底突破的結果,而海上風電的技術難度比陸上更大。為此,王景全建議,江蘇應爭取將近海尤其是輻射沙洲風電場工程開發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課題,抓緊開展專題研究。“當務之急是在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大功率風機的同時,盡快開發施工專用的特種、高效設備。”